X
新闻网

新华日报就“如何深刻领会并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专访衡孝庆教授

陈立民 新华日报 第11版:思想周刊·新论 2017.7.26发布时间:2017-07-28

“生态创新”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环节

学者访谈录

  

本期新论邀请了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衡孝庆,就“如何深刻领会并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进行讨论。

记  者: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怎样理解并落实其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衡孝庆: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其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承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觉悟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真正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刚刚摆脱贫穷的帽子,就要承担起绿色责任,还不能对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其难度可想而知。绿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不能纯粹为了解决生态问题而去单纯的绿色化,必须充分考虑到绿色化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纵观世界范围内解决生态问题的各种方法,唯有大力推动生态创新才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环节。

记  者:“生态创新”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有什么样的逻辑脉络?在相对固定的生态领域,如何进行创新?

衡孝庆:生态创新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基本上和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同步的。在环境史视野中,人类通过文明的演化,历经艰辛、一步一步走出荒野,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却又开始呼吁回归自然。生态创新起初就是为了修复被工业化生产破坏的自然环境,然后开始对工业生产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渐地开始关注工业生产过程的生态化生产,最后,以绿色研发和绿色设计覆盖了整个生产过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转型的关键环节。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农业社会的文明基础是农业生产,工业社会的文明基础是工业生产,未来人类社会中生态文明的建立,必须依赖于生态创新。

记  者生态创新和技术创新相比,有何异同和关联之处?

衡孝庆:生态问题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问题,同时因政策介入技术,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单从技术角度来看,似乎生态创新仅仅是在创新活动中添加绿色元素。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生态创新是基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的反思而产生的新的发展理念的实现手段之一。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再到生态文明,概念转换的实质是对整个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生态创新实现了一种理论上的颠覆。传统的技术创新侧重于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个方面,而生态创新则需要新的动力驱动系统,这就需要加入规制因素的考量,由此研发新的创新理论和新的创新模型。与原来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模型注重创新结果相比而言,新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模型更加注重创新过程,覆盖面也逐渐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通过对生态产业链以及产业生态的剖析,从内部的结构到外部的互动,从创新动力的形成机制到创新扩散的内在机理与路径,结合“无缝之网”的对接,可以催生出生态创新的演化图谱。

记  者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创新,生态创新更加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深度参与,特别是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使生态创新政策能够真正发挥预期的功能与作用,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如何推动生态创新进程?

衡孝庆:生态创新政策不是面对自然直接解决生态问题,而是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影响间接地解决生态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合法性的授权。通常来说,生态创新政策的合法性依据来自于生态问题的公共性特征:危及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合法性依据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如何确定这一公共权力干预现实生活的界限?转换成政策科学的语言,就是生态创新政策的边界在哪里?即便是根据“谁损害,谁负责”和“损失补偿”的原则,也还是存在对生态损害或修复的程度的问题。这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或生态学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另外,生态政策的合法性还涉及到不同区域和层次的权力范围的问题:生态问题是不分国界和区域的,而生态创新政策是有区域和层次的区别的。

记  者生态创新理论的落脚点在哪?如何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具象而广泛的应用?

衡孝庆:科技革命创造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相对固化了人类的行动逻辑。在工业社会的行动逻辑中,技术成为了支撑人类生活方式的基础或“座架”,自然界就是人类索取的对象。而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实质就是改变原有的效益体系、把生态效益嵌入社会运行机制之中。这不是单纯在技术系统或经济系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以生态思维为基础,改变原有的技术意向和技术图景,甚至包括对技术的价值设定。

生态创新政策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应用,还涉及到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转变。伴随着生态伦理的探讨、各种生态运动的兴起,观念的世界逐渐开始了变化。但是观念中的生态价值和现实中的经济价值还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和冲突,以生态思维为基础的价值网络还在建构之中。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必须能够在现实的生活方式中具象化,通过具体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渗透到人的行为习惯之中。近年来,生态创新开始向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延伸。这就意味着,生态创新的活动已经突破传统的创新领域,成为引领人类创新活动的最前沿。本报记者 陈立民

新华日报原文地址:http://xh.xhby.net/mp3/pc/c/201707/26/c355085.html(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