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常州日报:从此更知乡愁——百余名华裔青少年常州“寻根”

黄钰 常侨 常大 武侨 文/摄 常州日报 第A04版:常州新闻 综合 2017.7.27发布时间:2017-07-27

从此更知乡愁

——百余名华裔青少年常州“寻根”

  

20日至26日,百余名华裔青少年在常参加了2017年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常州营活动。

这些12-18周岁的青少年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6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寻根”活动,他们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对故土的印象更加具体,也对父辈、祖辈的乡愁有了更深的领悟。

饺子里包的是中国情结

在加拿大籍的杨林津看来,没有什么食物比饺子更“中国”了。在加拿大的家中,饺子不是逢年过节才吃,“一个月至少吃两次”。

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教会杨林津包饺子。在志愿者家庭,当和志愿者、其他华裔孩子围着桌子包饺子时,杨林津领悟到:“我们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突然有一种和家人团圆的感觉。”

杨林津父母移居加拿大,叔叔一家住在常州,爷爷奶奶于是在加拿大、常州轮住。“他们每两年来一次,一次住1年。”在加拿大,由于语言不通,杨林津的爷爷奶奶从不出门。“他们在家很无聊”,但是包起饺子来,家里就热闹了。

杨林津告诉记者,此次“寻根”之旅,她了解了更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尤其对饺子有了更深的认识,“饺子里包的是中国情结”。

骨子里的中华文化“复苏”了

12岁的曹剑来自美国。夏令营活动开设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课程,毛笔字、中国画、趣味中文等。曹剑的爸爸是个绘画爱好者。曹剑8岁的时候,爸爸就带着他写毛笔字,画水墨画,上学后就渐渐生疏了。

夏令营课上、志愿者的家庭里,曹剑隔了多年,再次抓起毛笔,竟然爱不释手。

6岁开始,曹剑就每周上一次中文课程。但在中文学校学到了什么,曹剑拼命想了很久,“更上一层楼、小蝌蚪找妈妈、乌龟和兔子赛跑、乌鸦往瓶子里扔石头喝水……”

“原来,我没有忘哎。”曹剑高兴地说。

通过夏令营,有的孩子重新喜欢上了幼时学习的传统文化项目,还有的孩子发现了新的兴趣点。来自美国的何逸莹爱上了更多的中国菜,吃饭的时候大声宣布:“回家以后,我要学做中国菜!”

我想回中国工作生活

“很多人觉得,我们这样在外国长大的小孩,皮肤是黄的,想法是西方的,我不喜欢被人这样认为,我就是一个中国人,我最想以后回到中国工作生活。”18岁的康禧是法国籍,他告诉记者,自己刚考上了英国的帝国理工大学,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

因为妈妈是常州武进人,康禧每年都要到常州两三次。如今外公外婆已经去世,康禧还会独自回国,因为“我喜欢这个地方,我有许多朋友在这里,这次活动又认识了很多朋友”。

这次夏令营,康禧第一次参观了常州的现代化工厂,“跟外国对中国工厂的印象不一样,没有许多人做工,整个工厂很干净,机器作业,高科技味十足。”

在夏令营闭幕式上,康禧作为代表发言,他说:“我们相聚在一起,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根。现在我们是家乡的小客人,待我们长大了,也要回报家乡。”黄钰 常侨 常大 武侨 /

    常州日报原文地址: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7-07/27/content_132074.htm(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