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武进日报:三尺讲台上的“洋劳模” 推动“一带一路”中拉交流

包海霞 俞兢 武进日报 第A03版:要闻/热读 2019.6.25发布时间:2019-06-25

  

  

“能在中国当上劳模,真的很荣幸!”前不久,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外籍教师斯蒂文兴奋地把自己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的消息,告诉了远在阿根廷的母亲。“在我们国家,没有‘劳模’这一荣誉,为此,我还解释了半天。”斯蒂文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

常大校园里的“洋教师”

两年前,斯蒂文受聘全职担任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西班牙语系专业教师,主要从事西班牙语本科教学及常州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对外联络与拉美研究工作。两年里,他扎根讲台,与学生为友,结缘中国。“他站立的那个三尺讲台,也成了中拉交流的舞台。”

每次上课,斯蒂文都会提前20分钟到教室做准备。在学生眼里,斯蒂文是一位有耐心、负责任、风趣幽默的老师。“上他的课一点都不拘谨。课后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给他发微信,立马就会收到回复。”该校西班牙语专业大三学生杨晓彤说。

上课前,他会捧着一杯“马黛茶”,边喝边跟学生聊天。上课时,他从不照本宣科,课前会查阅大量资料,花一天时间备课是常有的事。至今,他已先后担任15名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导师,经他指导的学生在厄瓜多尔使馆举办的“厄瓜多尔与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西语征文大赛中荣获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斯蒂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很多地方的习俗,他都十分熟悉。”学生刘雁飞说,“算起来他去的中国城市比我们多得多。”的确,今年48岁的斯蒂文1999年来到中国旅游,中国浓郁的人文气息深深吸引了他。谈起多年前与中国的初遇,斯蒂文仍激动不已:“我走了亚洲许多国家,最让我留恋的还是中国。”

2004年,斯蒂文决定在中国工作生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进行汉语与中国文化学习,201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原来只打算在中国待一年,没想到一转眼15年过去了。”斯蒂文开玩笑地把原因归结为“汉语太难学了”。“别人读博士只要3年,我花了5年!”为此,他还总结了一套阿根廷人学汉语的心得。

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今的斯蒂文已经融入了中国生活。他风趣地形容自己的日常:“出门不带钱包,买东西用支付宝,联系用微信……”

中拉文化交流的使者

斯蒂文一直致力于增进中拉文化交流。他认为,促进相互了解关键在于民间交流,“我们可以从书籍、影视或者媒体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但最重要的还是人与人的互动,这能带来更深远的文化影响。”早在2017年,为推动中国与阿根廷之间的民间交流,斯蒂文就参照海外华侨团体经验,在北京成立了在华阿根廷人协会,目前已有200多名会员。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斯蒂文在中拉关系的多个领域中充当文化使者与实践先锋:承担常州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外联工作,与多个拉美国家使领馆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首个“一带一路中拉研究会”(简称CESLAF)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启动签约的;同时,他还在中国拉美国际博览会、中拉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中墨贸易会议、中阿两国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等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

多年来,斯蒂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拉关系添砖加瓦,而今后他与中国的故事还将延续。对于“劳模”这份荣誉,斯蒂文还有点“受宠若惊”:“工作不是为了拿奖,但拿奖就意味着我需要更加努力去工作,为中拉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武进日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wjrb/html/2019-06/25/node_301.htm(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