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新华日报整版图文报道我校办学成就:砥砺奋进逐梦新时代 不忘初心再谱新篇章

包海霞 陈虎腾 徐寅 新华日报 第11版:特别报道 2019.6.27发布时间:2019-06-27

 

 

41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常州大学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分别在无锡、常州两地应运而生。这所以服务国家改革开放重大项目和地方石化产业发展为初衷的本科院校,扬帆起航。如今,伴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常州大学已经从草创时的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常州大学的诞生,开创了常州本科教育之先河;常州大学的发展,沐浴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与江苏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春风。常州大学的发展史,既是几代常大人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奋斗史,亦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一批高等院校蓬勃发展史的缩影。

胸怀责任 砥砺前行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更多的知识青年有机会进高校深造”成为时代的呐喊。伴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崛起,江苏需要培养造就大量石油化工技术人才。吴文化的千年积淀,为常大的创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在这“得天时、占地利、享人和”的良好时代背景下,常州大学开启了艰辛而不平凡的办学征程。

从办学之初的2个本科专业,到目前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以及本硕博培养层次齐全的高等院校,常州大学的这条发展之路走过了41年。

重温常大发展之路,不难发现,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始终清晰地展示着常大人的责任意识和常大人的执着追求。1978年初创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常州分院,后合于无锡分院,落脚无锡马山;1981年,迁址常州,更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三易校址、四更其名,每一次迁址、更名都标志着学校迈上一个新台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新老常大人坚守在学校实现梦想的每一刻,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而卓有成效地履行历史使命。从1984年开始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属高校后,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奠定了具有石化行业特色的基础。

进入21世纪的常大人,发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学校2003年获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又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常大人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完美蜕变。

不忘初心 追梦奋进

作为中国内地145所高校之一,入围USNews201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在20195ESI综合排行榜中位居内地高校135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在Nature Index排行榜中,学校最优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4位;授权发明专利数稳居全国高校前50位;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三连冠”;在2018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领域最高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一个个闪光的数据,印证了常州大学的发展足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常大人对“责任”校训最生动的诠释,是常州大学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始终把准地方性大学建设新使命,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着力打好“地方牌”和“行业牌”,为石化行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那一份初心。

围绕“两张牌”,常州大学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学校还以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分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和校企联盟。学校已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9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这些年,常州大学深耕产学研特色,做好企业的“科技后院”,积极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

常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以地方名人精神为引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将优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中感悟信仰的价值。学校建成常州最权威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学生了解常州打开一扇窗;陆续成立以常州历史名人命名的华罗庚学院、史良法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等6所学院;成立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开发全国首个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目前已拥有全国31个省1756个场馆的红色文化资料信息;在全国率先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江苏省内首家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常州市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联盟;学校与常州市委宣传部共同创办的《铭记·1937·南京大屠杀》大型历史组画创展,列入2017国家公祭日前后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常大正能量”不断传递:爱生如子、敬业求真、献身西部的“江苏好人”韦忠良,孝老爱亲的“中国好人”马小坤,玉树抗震救灾志愿者张志祥,舍己救人的天津港救援民警陈伟轩,将传统剪纸文化带向世界的“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丁浩……

常州大学按照成果导向教育搭建课程体系,强调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改课堂,变实践,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打开常州大学的成绩册,从毕业生身影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还有数以万计的石油石化行业骨干与中坚力量。

拥抱新时代 接续奋斗

迈入新时代,立足新舞台,秉承“责任”校训的常大人将贯彻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再度奏响高歌猛进的号角。“我们将主动拥抱新时代,坚定不移地依托行业和地方双重特色优势,大力弘扬‘责任’校训和‘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聚焦深化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务实笃行,砥砺奋进,开启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新征程!”常州大学校长蒋军成说。

常州大学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考卷,新一代常大人将明确树立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着力建设“十大工程”,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即到建校50周年之际,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跨入江苏高水平大学行列;在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跻身全国高校百强,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十大工程”即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实施高质量科技创新工程,着力增创科研服务优势;实施高质量学科攀升工程,着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实施高质量师资引育工程,着力构筑人才队伍高地;实施高质量开放办学工程,着力拓展对外办学空间;实施高质量治理体系工程,着力激发办学治校潜能;实施高质量精品文化工程,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施高质量支撑保障工程,着力改善综合办学条件;实施高质量民生服务工程,着力绘就师生幸福图景;实施高质量校地共融工程,着力服务常州地方发展。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常州大学将坚守内涵式建设的发展道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凝心聚力争一流,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常大力量’。”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常州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勠力前行,再谋新发展、再创新辉煌、再谱新篇章!包海霞 陈虎腾 徐 寅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依托常州大学优质办学资源、由常州大学和靖江市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20023月,学院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创立,办学性质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转设为独立学院。201312月,经江苏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学院设立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20144月,常州大学与靖江市人民政府就怀德学院迁址靖江办学正式签约。20145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怀德学院迁址靖江办学。

学院校园占地748亩,校舍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备,主要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均能满足办学需要。

学院现设有72部、五大职能部门,2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文、经、管、艺等五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9000余人,学生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现有专任教师419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比例为38.9%,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91.4%

学院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3年,该校毕业率分别为97.4%96.8%95.3%,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3.8%93.7%94.7%,年终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考研录取率稳定在7%左右。

学院受奖助学生比例达35%以上,设有校内奖学金特等奖4000/年·人、一等奖2000/年·人、二等奖800/年·人、三等奖400/年·人,设有国家奖学金(8000/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年)、国家助学金(人均3000/年),学院设有“广宇”“新港城-南京银行”“金马”“光芒”以及政协等社会奖助学金。此外学院设有一定数量的勤工俭学岗,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经济压力、提供成长锻炼平台。

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创新创业工作,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项比赛提供平台和资金资助。骥江创客街区自201711月正式启动以来,已有5个项目成功孵化,4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被评选为“2017年度泰州市优秀创业项目”。学院的两项创新作品在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取得新突破,分获金奖、银奖,并荣获组织奖,在全省所有独立学院中,与其它两所高校并列第一名。

迁址靖江办学后,学院将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办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充分利用优质的办学条件,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服务地方发展,为建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具影响”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3/pc/c/201906/27/c651214.html(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