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常州晚报:常州大学学子暑期开展国务院扶贫项目 新媒体技术助力贫困村“笙入人心”

杨曌 赵景 常州晚报 第A13版:第一升学大学 2019.8.30发布时间:2019-08-31

  

本报讯 上月底,常州大学青年学习社选派10位学生代表,来到深度贫困地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南猛村,开展以“笙入人心”为主题,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主办,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及雷山县团县委和南猛村“两委”等单位承办的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用新媒体科技为当地扶贫助力。

南猛村位于青峰峻岭间,景致优美,村内有芦笙制作、芦笙舞艺术、苗族手工刺绣等技艺传承人,享有“芦笙舞艺术之乡”的盛誉,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践团队负责人、常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杨柳青告诉记者,南猛村本身具有大量的特色——在经济发展上,有着特色优质白茶作为支撑;在文化财富上,有芦笙舞艺术作为底蕴。“但是他们缺乏包装与宣传,没有精美的图片,也没有宣传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上的影响力略显弱势。所以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协助当地村委对南猛村的茶叶进行文创设计,拍摄宣传视频进行网络推广;同时挖掘当地的故事,制作纪录片宣传南猛村,以及国家对南猛村的扶持与帮助。”

走访中,团队同茶农进行了交流。南猛村在自然资源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逐层分级的山间梯度和充足的日照时间为茶叶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茶叶种植成了南猛村脱贫致富的一个新思路,可是好茶叶却没有好的销售渠道。”一位茶农说。

因此,团队成员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当地拍摄了一支独属于南猛村白茶的茶叶宣传片。从剧本创作、镜头走向,到航拍设计,精心编排。“拍摄这支宣传片不只是个人的技艺展示,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南猛村脱贫。”杨柳青说。摄制时,他们还别出心裁地将芦笙也融入其中。当芦笙与茶叶结合,宣传的箭羽一矢多地。

芦笙是南猛村的又一大特色标签。团队成员了解到,1957年该村的苗族芦笙艺术表演队队员杨炳福、杨炳芳受邀参加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第一次把芦笙艺术带到国际舞台。回国后,南猛村被文化部命名为芦笙舞艺术之乡。于是,芦笙文化的概貌在大家心中逐渐清晰起来。随后,团队成员拜访了芦笙制作手艺人,了解芦笙制作过程;采访苗族传统刺绣传承人,体验了传统民族服装;到芦笙舞表演前辈家中,和老人一起回忆歌舞飞扬的岁月。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南猛村的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俗等方面的资料,重新修订了百度百科词条“南猛村”的相关信息。

“以前很少能接触到这样的机会,通过这次暑期实践,自己不仅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还积累了社会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今后从事新闻传媒行业打下基础。”杨柳青说。

一周的调研活动只是开端,杨柳青透露,后续实践团队将会在微博、抖音、微信等各大新媒体平台推送扶贫纪录片,希望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力量,为加速南猛村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助力。

青年们的专业表现,也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派驻南猛村第一书记余晖和南猛村村主任余洪先的点赞。余洪先说:“常州大学暑期实践团,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帮扶南猛村的过程中,遵循了‘安全第一,科技扶贫’的原则,有计划、有质量、技术化地进行新媒体帮扶活动,有效帮助推进南猛村经济发展。”(杨曌 赵景 图文报道)

  

常州晚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wb/html/2019-08/30/content_302732.htm(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