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报:架起“连心桥” 孵出“金凤凰”

   发布时间: 2017-06-07

  

  

架起“连心桥”孵出“金凤凰”

——常州大学深耕产学研纪实

  

近日,最新ESI数据发布,常州大学综合排名位居内地高校144位,比上期排名提高4位。而在武书连2017中国大学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中,常州大学发明专利授权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2位,江苏省高校第10位,两项排名保持着持续攀升的态势。

“这几年,常州大学的科研成果数、专利排名均位列江苏高校第一阵营。”究其原因,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认为,是“顶天立地”的思路造就了今天的繁华图。“‘顶天’就是要走在行业的前沿、代表行业最先进科技水平;‘立地’就是让科研成果转化、切实服务于行业的生产实践。

打好“地方牌”和“行业牌”

518日,对常州而言,有着深刻的意义。每年的今天,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都会如期举行,至今已有十二届。

今年的518日,一场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暨智能制造技术学术报告会在常州大学拉开帷幕。一场报告会,常州大学便于3家公司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授予5家企业为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聘请了5位常州大学兼职教授、3位常州大学产业教授。

2015年常州市提出了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明确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机器人等十大制造业领域,培育‘常州智造’名片。”常州大学校长陈群表示,常州大学正紧紧把握常州打造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的历史契机,积极谋划布局,从吸引高端人才、开展交流合作、打造孵化基地为常州智造添砖加瓦。

在这位校长的眼中,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常州大学应该着力打好“地方牌”和“行业牌”,为产学研培育出更好的发展土壤。为此,常州大学围绕两张牌,打造起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孵化器、12个研究院。此外,常州大学还与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共建了“联合技术转移中心”,为产学研配备起充足的“弹药库”。

“为了把控好这两张牌,学校还特别提出了‘有效科研’的概念,让产学研能够落地生根。”常州大学苏旭平副校长告诉记者,在常州大学,科研有着独特的指标体系:科研一定要对学科建设有帮助;科研一定要反哺教学,推动人才的培养;科研要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科研要对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有帮助,要老百姓受欢迎。以市场、企业为导向,强调科研的有效性,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马建锋老师在一年时间里申请发明专利25个,授权专利25个。

让产学研“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

石化学院与公司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双酚A—环氧树脂联产技术”,该项技术获得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企业实现年产20万吨的规模;组织4支科研团队与常州龙腾太阳能公司合作,打破国外对槽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垄断,建成国内第一套100米长的太阳能槽式热发电采光示范系统……这样的案例,在常州大学数不胜数。

“这些年,常州大学的产学研在长三角地区被同行和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主要是得益于我们坚守的‘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原则”,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负责人彭明国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当好学校与企业的“红娘”。

2013年起,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以常大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在全国建立起了8个分中心、9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95个产学研基地和369个校企联盟;启动“四个一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企业乡镇挂职;建立10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0家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服务100家中小微企业的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派出去的教师很多是‘科技镇长团’的成员,一般他们的任期只有一到两年,而常大三年任期的就有好几个,因为地方上总是要挽留他们。”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中心与常州中英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高频微波聚四氟乙烯覆铜箔板”,打破了国外高端覆铜箔板材料的长期垄断,累计产值达7亿元人民币。

“把企业当成娘家人”,让常州大学的产学研体系更加丰满。截至目前,常州大学与国内4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30个。

把产学研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

去年年底,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召开,常州大学脱颖而出,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领域最高奖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相对于得奖,更让我欣喜的是,深耕产学研让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常州大学校长陈群表示,高校的产学研不能以“孵化”作为成功的标准,更要与教学融为一体,培育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学习习惯等。

因为导师的竭力引导,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121班丁超颖能够较早进入实验室,经过前期储备和积累,导师给了她“纳米材料”课题,正是这次科研,改变了她人生轨迹。如今,她不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发表了论文,还进入天津大学王牌专业——化学工程进行研究生深造。

“长期以来,课堂多采用灌输式,而在今天,强迫命令反会挫伤我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常州大学,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做项目,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升能力,让学习变得更有乐趣,紧跟时代的科研潮流。”学生高且远告诉记者,科研和学习的兼顾,也让我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对学生而言,产学研对人才培养的助推效应远不于此。彭明国表示,把具有不同能力、专业方向、知识背景的人员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集聚和共享,产生出的是“1+1>2”的效应。“学生在相互学习和帮助中成长,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局面。”

得益于学生过硬的能力和品德,近年来,常州大学与排名世界500强第3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单位达成合作,至今已培养了50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等荣誉,一一被常大学子斩获。

    大学生科技报原文地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dxsb/html/2017-06/08/content_370763.htm?div=-1(编辑 包海霞)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