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新华要论”专栏刊登我校朱成山教授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特稿

   发布时间: 2017-07-20

光耀江苏大地的抗战精神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特稿

  

朱成山

  

什么是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仅是在14年抗战的硝烟和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也是我们在各个时期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之一,是各行各业拼搏进取、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撑。自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以来的80年中,抗战精神在江苏大地上浸染着、升腾着、闪耀着、成长着,焕发出一种无穷的力量,成为一种历史的传承与文化上的自觉,永远激励着8000万江苏儿女向前进,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而奋力拼搏。

民众鲜血唤醒了江苏儿女的抗争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蓄意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把战争的矛头直指中国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并派出飞机轰炸南京城。特别是在1112日上海沦陷后,侵华日军就急不可耐地兵分三路合围南京,先后侵占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江南一带的老百姓陷入了灭顶之灾。此后,日军又侵犯苏北各地,并制造了一系列惨案。

侵华日军在侵犯江苏的8年中罪行累累,罄竹难书。江苏儿女奋起抗争,虽然这种抗争当时并没有胜算,接连失败,但恰恰体现了宁死不屈、不畏强暴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等方面的抗战精神。特选择几例为证:在常州,前北岸惨案中遇难的钱叔陵先生,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至今仍被传为佳话。19371129日,常州沦陷当天中午,日军闯入前北岸8号的钱叔陵家时,他仍在堂屋中摆列香案、烧香念经,并正襟危坐,与日军进行书面交流,丝毫不惧怕法西斯军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曾强迫19岁的汽车司机梁志成,驾车将满载弹药的车开到下关江边去。梁知道这是用来集体屠杀我同胞的弹药时,就突然停车,并在驾驶室里用双手死死掐住押车的日本军官的喉咙。车厢里的日本士兵发现后,跳下车来用刺刀往他身上乱戳,他最终倒在血泊之中。苏醒后,他爬回了家,知道自己伤势过重活不成了,便告诉姐姐:“我是被日本人杀害的,我死也没有帮助日本鬼子做过一件事。” 类似这样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场面,在汉中门、中山码头等地都曾出现过,在敌人的机枪和屠刀面前,许多同胞高喊口号、怒骂日军,甚至赤手空拳、夺枪拼搏,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江南苏北大地永远铭记新四军抗战精神

无论是在江南,还是在苏北,新四军永远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有着“铁军”的称号,新四军与这块红色的故土有着不解之缘和厚重情谊,其抗战精神深深地铭刻在江苏大地上。

1938年夏,新四军先遣支队和第一、二支队奉中共中央的命令,扬鞭策马,东进茅山,开辟了茅山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苏皖地区),取得了在江南抗日的立足点。他们发动民众,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新四军在民众的支持下,在日伪的心脏地区立足生根,发展壮大,演出了一幕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活剧。据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统计,苏南地区5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其中7000多人为国捐躯。苏南抗日根据地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0多万人。苏南军民在5000多次的英勇作战中,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

在苏北盐城市的建军路上,有一个被盐城人称为“大铜马”的雕塑。这座高4米、长3.8米、重3259公斤的大铜马,背上是一个跃马扬鞭的新四军战士形象,仿佛督促老根据地人民永远奋勇向前。的确,当年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刘少奇、陈毅、谭震林、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苏大地上,留下了许许多多抗日的佳话,永远激励着江苏人民。

皖南事变后,1942125日,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巩固和建设华中根据地。据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展出的资料显示,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万次,毙伤俘日伪军41.79万人,建立了苏、浙、皖、豫、鄂五省的8个抗日根据地,光复国土25.3万平方公里,主力部队由建军初期的1.03万人发展到21万人,地方武装9.7万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共有8万余名新四军将士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斗转星移,时光已跨越了近80年。新四军当年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上,抗战精神仍然通过各种方式被传承着、光大着。镇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淮安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泰州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南通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常州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苏州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泰州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曲江楼等,这些新四军抗战旧址上建立的纪念馆,仿佛是铭刻在江南苏北熠熠发光的一枚枚红色印记,成为构筑在江苏大地上的一座座红色基地,永远向人们传颂着新四军的抗战精神。

新时代发扬光大伟大的抗战精神

到过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个世界吉尼斯记录之谜——会吹军号的纪念碑。传说是一位姓王的新四军小号手曾牺牲在茅山根据地,人们为此产生了很多的联想和假设。军号声好像时时刻刻提醒人们,要永远继承抗战先辈的抗战精神,继续奋发作为,把国家建设好,把江苏发展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抗战精神的内核就是16个字: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战争年代,我们的先辈靠此精神内核战胜了日军,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可以输但不服输,可以流血牺牲无所畏惧,勇于抗争不怕失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今天,同样需要具有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敌人变了,任务变了,环境变了,但不服输的精神不能丢,不怕困难的意志不能软化,勇往直前的动力不能减弱。

当今时代,抗战精神被江苏人传承发展为新时期的精神。如“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也体现了民族气节、气概和必胜信念。此外,“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华西精神等,都是对抗战精神在新时期的一种延续,一种诠释。在江苏,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先进典型迭出,一批批全国道德模范不断地涌现。他们以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方面的模范事迹,感染、感动和带动着江苏儿女;他们在各行各业里用自己的行动,共同实践着新时期的抗战精神,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不断地拓展前行。

(作者为常州大学教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

    新华日报原文地址:http://xh.xhby.net/mp3/pc/c/201707/05/c345867.html(编辑 包海霞)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