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报道我校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宋林飞院长被聘为常州市​特聘顾问 在市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 2017-12-06

常州发展战略谈

——我市部分特聘顾问在高层论坛上

  

洪银兴(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当前,是常州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面临着新的发展关口。常州应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克服规模总量劣势,持续发扬创新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打造创新驱动体系。常州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以科教城为核心,集聚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和高职院校,在提升创新力的同时,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建议常州要继续发挥科教城的集聚效应,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一方面将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引进来,实现产业化落地;另一方面培育出新的产业飞出去,培养出常州自己的“独角兽”企业。

宋林飞(南京大学教授、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一是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国家关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的44个具体目标,目前常州市已经达标70%左右,其他指标有望如期达标或接近达标。其中,有5个指标目前实现程度较低,个别指标实现的难度较大,对于这些指标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推进。这5个指标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和三类及以上地表水占比。

二是更加全面地定位转型跨越发展。现在,常州市委、市政府把“一城一中心一区”定位为战略支撑和主攻突破口,突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是正确的,符合常州发展实际,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从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角度来看,则需要更全面地定位。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要求,以及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建议增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富裕文明宜居示范区建设,一起定位为“一城一中心三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要求。在发展智能制造、加强“智慧型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智慧社会”建设。建立与开放“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智慧司法”“智慧检务”“智慧法院”等建设水平。

三是扩大“澳门城”的预期效应。常州要找到发展新的动能,现在看来,常州的新动能之一,是“西太湖澳门城”建设。“苏澳合作园区(澳门城)”的规划正在进行中,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培养与扩大“西太湖澳门城”建设的预期效应。市发改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可以合作制定与实施一个中期计划,把这方面的预期效应培养起来、正确引导好、发挥应有的作用。

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常州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对制造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产业发展的活力。

我们将企业的技术研发业务放在了常州,越来越多的高端研发人才也愿意选择在常州生活、发展。

建议常州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一方面加快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科研和产业的紧密融合,抢占技术高地,打造高端制造业,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发挥常州生态环境宜居、历史人文荟萃的优势,吸引海内外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为常州的改革发展注入更强的创新动力。

冯冠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原院长、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名誉理事长)

我是地道的常州人,18岁离开常州,去外地学习工作了大半生,在深圳呆了20年,创办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亲眼见证了深圳的高新技术发展历程。

几年前我把石墨烯引到了常州,经过几年的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当前全国许多地方对石墨烯也非常重视,有的地方对石墨烯的投入力度非常大。石墨烯是一种上游原材料,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我预计两到三年石墨烯研发应用会有更大的突破。希望常州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努力引导其壮大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蒋华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我今年被评选为中科院院士,首先要对常州表达感恩,是家乡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深爱着我的家乡。

常州是出人才的地方,历史上出过许多的进士和状元,近代又涌现出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还有很多的两院院士。常州是现代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的发源地之一,这是作为常州人非常自豪的地方。

对常州的发展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业。常州的智能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要把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常州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运用在现代产业的很多领域,我是做生物医药的,现在很多国际领先的医药企业都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研发新药。上世纪80年代,江苏的生物医药产业是全国第一,常州则是江苏第一。常州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那一定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二是要把研发作为一种产业。常州的科技产业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一定要把研发前移,将研发作为产业,常州的创新驱动必定会有更大的后劲。三是要推进精细化发展。常州体量、面积、人口不能与其他城市比,但可以精细化发展。瑞士的巴塞尔就是靠两个制药企业支撑起来的。如果常州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出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企业,就一定能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我相信常州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唐克林(原中国南车执行董事、副总裁)

因工作关系,我几十次到常州,见证了常州30年的发展。从江南小城到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常州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乡协调等取得了不少成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州悠久的制造文化、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政府对企业的关心支持。

下面谈两点思考。

1、过去常州创造了非常好的历史,这是走向未来发展的很好基础。如何重塑辉煌,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很关键。例如,制造业是常州很重要的基础,但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在提要用工业立市、强市,如何避免同质化是绕不过去的命题。在不少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只有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2、创新性。经济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发展的动力源泉。产品、技术不是一劳永逸的,没有持续的创新,很容易被替代。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要想做出更多的“百年老店”,必须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以新技术不断迭代旧技术,引领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

周一星(北京大学教授)

我的专业是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谈一点与常州发展战略规划有关的事。

从城市地理角度看,苏南诸城市之间,在东西方向上的吸引范围已经“瓜分”分配完毕,而且中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强度已经非常高,格局改变的余地不大。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常州的过江交通上,认为拓展南北方向上的腹地,也许可以得到发展的推动力。说穿了,“城市的竞争就是城市腹地的竞争”。常州市对“中轴战略”的认识是统一的、认真的,要赶快行动起来,延伸常州的“中点位置”。

我以为,常州在古代得益于处在江南运河两个走向的转折点,即扬州到苏州段的近似中点;在近现代得益于又叠加了处于宁沪铁路起终点,即南京到上海的近似中点。这两个“中点区位”对常州昔日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在的交通网络里,常州不像苏州、无锡那样靠近长三角的最大门户上海,但是它处在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三大核心城市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与这三个国家级重点城市的距离几乎相等,在“中轴战略”里,常州的区位特点可以得到新的、更充分的发挥。

屈贤明(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

这几年,苏南的制造业是中国工程院的重点研究对象。

我们对苏南的印象很深刻,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大量专精特的民营企业,让我们看到了“工业强基”的希望;二是江苏省高度重视制造业,把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常州很早就提出了“智造”的概念。但我们分析苏南五市智能制造发展的时候,发现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五市产业没有差异化布局,城市之间缺乏协同性。所以,我们一直在研究五市如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现在,苏州提出了3C制造装备,无锡是物联网装备,南京是工业软件。那么,常州要发展什么?常州要找到“智造”的大旗。我建议,常州“智造”应该围绕发展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做文章。常州的传感器、机器人等产业有比较好的基础,这些都是常州发展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的条件。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有着很大的市场,如果做得好,到2020年,常州这个产业的产值就可以达到千亿水平,就可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此外,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产业、以充电桩为代表的电动汽车产业,也要继续重视,推动发展。

  

 常州日报原文地址: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7-12/04/content_165256.htm

中国常州网转载地址:http://news.cz001.com.cn/2017-12/04/content_3401660.htm(编辑 包海霞)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