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栏发表我校党委书记陈群署名文章:红色筑梦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 2018-10-24

  1024日,江苏教育报头版“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栏以“红色筑梦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为题发表我校党委书记陈群的署名文章。文章从“不忘初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勇担责任,强化价值与文化引领”、“追求卓越,创新立德树人新方式”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常州大学建校40周年以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常州大学建校40周年以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忘初心,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才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常州大学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学校陆续成立了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高校首家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内首家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了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地群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常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自成立以来,从思想引领到素质拓展,成功引领了广大学生干部和广大青年的价值追求,凝聚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使之成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阵地、创新创业灵感的萌发地、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2017年学校与常州市委宣传部共同创办的《铭记·1937·南京大屠杀》大型历史组画创展被列入2017国家公祭日前后主题教育活动;20189月承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历史文献展”(常州点)巡展活动,2000余名师生观看了巡展,让青年大学生走近历史、致敬伟人,感受真理的光芒,感悟激荡人心的力量,获得砥砺前行的动力。

勇担责任,

      强化价值与文化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近年来,常州大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勇担责任,追求卓越”学校精神为契合点,强化价值与文化引领功效,多措并举积极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建设,将传统文化之历史经典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老道理”与立德树人“新途径”的有机结合。

学校依托与常州市联合在校内图书馆内建成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有效推进了非遗传承,形成传统文化育人新常态。引入传统文化作品和传统节日进校园。组织参与“大地之爱——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进”大型诗会、话剧《雨花台》、京剧《向农》、锡剧《卿卿如晤》等专场演出。通过清明节的祭祖倡导、悼念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让学生系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营造关注传统节日的良好氛围,以划龙舟和舞龙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弘扬“龙城常州”的龙文化精神。组织开展“传承家训家规,培育文明风尚”主题活动,引领广大师生员工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成立瓯香书院、荆川书院等机构,依托龙城大讲堂,大力引入校外资源参与教育教学,众多国学专家、知名学者先后做客学校道德讲堂进行讲学。

追求卓越,

      创新立德树人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近年来,常州大学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强化立德树人之历史使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大胆实践,把思政课改革作为突破口,构建“15551”思政课程综合改革体系,出台《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意见》1个纲领性文件、5个配套政策保障方案、5门本科生课程具体改革方案、5门研究生课程具体改革方案、1个改革试点学院,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方式、教学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校将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育教学,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转变。

学校将红色文化浸润于立德树人各环节。努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教学与研究平台,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育人内涵。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推动“红色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组织师生定期赴教育基地实地调研,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等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习革命精神,重温党的历史,形成了“课堂内外相互补充、主辅渠道互相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红色精神”教育体系。

  

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1810/24/c547647.html(编辑 包海霞)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