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如何让校园“双创”氛围持续升温?常大经验:营造大环境让创新成为全体师生“惯性思维”

   发布时间: 2018-11-13

  

  

1 0 3 1 日—1 1 3 日,2 0 1 8 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常州大学以主体赛事金奖1 项、铜奖3项的成绩,位居获奖项目数江苏高校第二,并取得了创业实践挑战赛奖项零的突破。

不久前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常州大学也斩获金奖1 项、银奖2 项。

常州大学是如何让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持续收获“双创”成果的?记者采访了学校参与相关活动的师生们。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近几年,常州大学在全国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与学校对‘双创’教育的重视有关,过去我们把‘双创’教育放在学生活动层面,而现在,我们把‘双创’教育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说,学校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学分,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了“普及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据了解,该校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均不低于1学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得低于2 学分,并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创新创业与竞赛活动学分,要求至少满足1 .0 个学分。

有了课程设计,师资力量也要跟上。为此,常州大学不仅专设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岗位,还聘请校友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者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岗前培训、教学研修、教师沙龙、专题培训等多渠道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了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让“双创”思维自上而下在师生之中传播传承。

从“襁褓”到“成年”做好创业保姆

在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记者找到了几支获奖队伍,这些队伍有的刚刚萌发创业想法,用一份企业计划书打动了比赛评委;有的已经正式注册公司,尝试走上真正的探索之路。

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是常州大学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专门打造的成果孵化基地。学校希望借助这样一个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和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让大学生创业项目能够“办起来”“活下来”“传下去”。

与成熟的产业园区相比,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更像一个创业“摇篮”。为了让全体本科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常州大学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用以支持校级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每年得到校级创业基金支持的项目达到2 0 0 多个。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用以接收已经“萌芽”的优秀创业项目,近几年,先后有近7 0 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经过孵化,已经“开花结果”注册公司成为法人的项目,则可申请入驻常州大学科教城大学生创业园和常州大学西太湖科技园等校级加速器平台,着力巩固提升创新创业成果。

  

江苏科技报: http://jskjb.jskp.cn:8081/xpaper/news/19/262/836-1.shtml (编辑 包海霞)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