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常州大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篇

   发布时间: 2018-12-10

  

  

五年来,常州大学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以满足行业与区域需求为目标,以服务石油石化、先进制造行业、医药行业、节能环保和区域经济为立足点,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政产学研用结合为纽带,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行业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

一、全面推进高效型科学研究

1.紧盯高层次项目申报

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6项(含重点项目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部级重大项目9项,其中江苏省战略新兴产业专项2项,江苏省产业前瞻与共性技术项目5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

2.重视科研平台建设

截至目前,我校已建成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2个。

江苏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和协同单位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攻关项目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苏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团队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中科院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发了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关键技术,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抓住核心指标建设

五年来,申请发明专利450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1700余件,有效发明专利数稳居全国高校前50强,发表科技类学术论文45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2500余篇,Nature Index排名稳居全国内地高校前70强,五年内全国最优排名为第43位。

学校教师在《Nature》《Scienc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2017年以常州大学和江苏兴华胶带股份有限公司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电梯平衡补偿链冷定型自动盘绕装置”(发明人:胡爱萍等),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我校中国专利奖零的突破。

二、产学研突出自主创新,开创常大特色的技术转移转化模式

1.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共建研究院

学校积极参与各级政府、企业主办的政产学研活动,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载体平台。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形成具有常州大学特色的产学研“114工作纲领”。

2.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9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5个、校企联盟396个。

3.多方联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

学校开展产学研“111工程”,畅通产学研联系网络,派送100名产学研联络员;加快产学研平台载体建设,建立100家产学研基地;狠抓重大项目落实,建设10家紧密合作型大企业。

2018年我校技术转移中心和常州大学海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成功入选了江苏省首批“江苏省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全省仅9家机构入选)

我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荣获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7年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先进集体,入选2017年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是“百强机构”中技术转移领域仅有的8家之一,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常州市优秀科技服务机构。

学校连续四年授权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50强。2018年参与《特种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与疲劳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申报单位《一种高效低价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备制方法》获2018年中国专利银奖,《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关键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获201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晶硅太阳电池微纳结构制造及界面钝化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7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含盐有机废水纳滤与MVR蒸发节能深度处理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获2017年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邓林红教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国际合作奖,《新型微通道反应器系统设计及在硝化反应中的规模化应用》获201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机器人机构设计的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获201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聚焦国家、地方和行业服务需求,积极探索文科社会服务新模式

1.加快文科平台建设

学校积极打造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苏台经贸合作和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治理研究基地和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等7家省级文科平台。

五年来,学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类国家级项目69项,其中重点项目10项;发表CSSCI文章534篇。

2.积极发挥学校特色新型智库作用

《加快推进江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关于破解石化围城难题、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摒弃速度情结 克服发展焦虑 以深化改革推动常州迈向经济新常态》等30多篇决策咨询报告在《参考》、《决策参阅》上刊发,并获得了省、市领导同志的批示。

站在新的起点,常州大学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提升为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徐寅 黄正 闫海波 繆国斌 李彦婷 隋环旭)

  

中国江苏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zq/focus/201812/t20181207_2094937.shtml?from=singlemessage(编辑 包海霞)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