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让人才培养更贴合社会需求

   发布时间: 2018-12-29

1216日,光明日报08版教科新闻以“常州大学:让人才培养更贴合社会需求”为题聚焦我校办学40年来的人才培养成果,文章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等三个方面进行报道,具体如下:

  

  

近日,常州大学学子艺心绘就梦想“家”,“颜值爆表”的创意DIY教室在网络走红,同学们用手绘、墙贴、海报、装置、拼装等方式,让原本色彩单调的老式高校教室变身“清新”“工业”“复古”“动漫”风,网友纷纷点赞这样的教室“有色彩、有温度”。扎实的专业知识背后,是常大学生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表示,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唯有通过改革,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更加贴合社会需求。

华智181班的刘卓欣整日泡在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忙着3D打印、绘制电路图,制作智能小车。“一直以为大一的课程就是学习书本知识,没想到有一门课第一学期就要制作一辆智能循迹小车,太有挑战性了!”刘卓欣口中的这门课,指的是储开斌等老师主讲的《项目设计》课。

出“难题”的储开斌告诉记者,这门课是学校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对学生知识及能力的需求,专门开设的特色课程,课程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智能循迹小车的轮毂、车架,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并通过软件绘制电路图,完成电路安装与调试,再通过软件设计,实现智能车的自主导航。

智能制造专业课程的反向式设计,是常州大学教学变革的一个缩影。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倒推思路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专业要求,给课堂带来了深刻改变。“教师不改变,课堂不改变,培养质量就无从谈起。”副校长徐守坤说,“不少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需求存在偏差,要解决这个问题,反向设计思路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作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常州大学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增设了创新创业模块,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读1个学分,并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创新创业与竞赛活动学分。为此,学校不仅专设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岗位,还聘请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者等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通过教学研修、教师沙龙等多渠道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了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让“双创”思维自上而下在师生之中传播。

今年5月,常州大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常州大学构建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体系。校长蒋军成表示,首个博士点梦想的实现,是常州大学坚持深度产学研合作的结果。“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铸就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关键”。

组织5支科研团队与常州龙腾太阳能公司合作,打破国外对槽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垄断,建成国内第一套100米长的太阳能槽式热发电采光示范系统;与常州中源、常州光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高含盐有机废水纳滤与MVR蒸发节能环保处理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到10余家企业,产生约5亿元的节资效益……这样的案例,在常州大学数不胜数。

多年来,常州大学立足地方、服务行业,跨越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接壤的“围墙”,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培育产学研项目,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9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5个、校企联盟396个,“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常大突出的办学特色。

 

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12/26/nw.D110000gmrb_20181226_5-08.htm(编辑 包海霞)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