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地方石化招聘会成为苏南行业发展助推器
1月5日上午9点,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与常州市石油化学产业协会(商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石化行业专场招聘会在常州大学石化工业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常武地区和江阴、宜兴和无锡等周边地区的近100家地方石油、化工、制药和新材料企业为常大石化、材料和储运类600多名本科、硕士毕业生带来了700多个技术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300多人次,当场签约近100人次。该招聘会已连续举办四届,已经成为常武进乃至苏南地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前两年,太湖蓝藻后常武、无锡和苏州等环太湖城市开始整治小化工、关停高污染化工企业,绿色化工人才受到企业热捧,反映了行业转型的需要。今年,几年不见的企业和毕业生在场内平等碰撞“小九九”的场面成为今年亮点。
“真金白银”对决“一线卧底”
苏南本地石油、化工和材料类企业来常大招收毕业生,在吸引人才方面并不占优势。中石化直属大型企业,上海、苏州、南京和无锡等地的合资、外资化工企业对常大毕业生来说历来是首选,本地企业的最大优势是熟悉的生活和拥有大量校友企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从大学生几大择业标准来看,薪金这块,即便是常州市市长王伟成都曾坦言,“常州在职职工的收入待遇不如无锡和苏州”。“2000还是2500,真金白银,我们先不谈所谓的生活成本问题”,上个月已和中石化上海分公司签约,今天来本地专场转转的化工专业陈同学告诉我们,“往年,常武地区的化工企业在薪酬方面一直都比苏州、无锡、南京低,有的比南通都低。今年,看下来已经有了较大提高。有家企业我跟他们说,我的预期是月薪3500,人家看我还不错,都没有回绝我。以前,我最讨厌一些企业总以常武地区生活水平、房价比苏州、无锡低来为自己的低工资辩护,感觉很没意思”。参与组织本场招聘会的常大辅导员老师也说,“现在的学生比较实在,苏州、无锡房价高,公积金交的也多啊!而且,生活物价方面苏州、无锡也未必比常州高。所以,本地企业应该考虑增加薪酬吸引人才”。
企业薪金增加是不假,本地好多企业也都已开始提高了。但是,企业也有企业的“小九九”。亚邦集团这次几乎派出了所有下属企业来招聘,所要人数也多至几十人。亚邦的要求比较旗帜鲜明,也是其他本地化工企业明里暗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不管本科生、研究生都要下一线锻炼两到三年”。这一点,企业负责人表示,一是为了让毕业生尽快熟悉企业的设备、人员和生产流程,对企业产生文化上的归宿感;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大学生,让真正的人才从一线冒出来。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骨干都需要一线经验,没有和一线工人同甘共苦过,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都不能有效地实现研发和管理。“能在一线与工人、操作员一起干上一段时间,能在一线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大学生,别说一个月给3500,就是一个月给10000也值”。企业怕就那些操作不行、技术不行,只知死啃书本,空玩概念的大学生。现在企业也很困惑,好的大学生成长快,但却很难留住。因此,薪金问题这个大学生的现实“小九九”与企业发展的“大九九”一碰撞,立马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回应。
“渴望重用”对决“储备高人”
“苏南本地企业,有的家族味道比较浓。你一去工作,总有种永无出头之日的感觉。人就一辈子,就那么几十年,没必白白耗费青春。干得不开心,干了也没多大意思。”一位已与昆山某合资化工企业签约的同学告诉我们。无独有偶,一位与南京谋外商独资化工企业签约的同学也说,“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好多企业的老总、中层都比较年轻,他们的人事管理模式也比较先进。他们喜欢提拔年轻人,喜欢用年轻人来担任技术和管理骨干。整个企业也能给人一种年轻有活力的感觉。所以,有的薪水开始稍微低点,看在那么好的发展环境面上我们也愿意去”。本次招聘会,大学生除了薪金以外,最关注、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发展问题。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和过去已经完全不同了,信息对称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招聘工作的一个前提。本场招聘会,用小抄准备好了问题问企业的有之,上网收集资料预先筛选企业的有之。“渴望重用”的诉求,是所有应聘大学生的心声。有些企业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准备,一问就漏底,有的甚至一度冷场。有企业直接打出,可以选送优秀人才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招牌。虽然,这些企业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也就得到甚至研究生的青睐。
本次招聘会,不少企业打出了需要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当然,部分企业对研究生的用途还处在摸索阶段。有的企业甚至也将研究生当做储备人才来招录,“储备高人”成为苏南本地企业的一大现象。如何人尽其才地用好这些“高人”,却还需些时日。当然,本次招聘会上,也有企业开始进入角色,“懂得用、用得上研究生,对我们是一种考验,我们必须直面这种考验”。毕业设计做的是什么?涉及哪些领域和专业?是否做到了国内领先?这项研究产业化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颇为专业的问题,在本次招聘会现场也已由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问出。
对于常武地区,江阴、宜兴和无锡等周边地区的苏南企业来说,经历了太湖蓝藻化工企业大整顿的一段阵痛期,经历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洗礼,从源头上,从技术革新上来转型、转向,谋求新的发展早已成为共识。而这一共识的实现,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作为常武地区唯一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在石化、材料领域有着30多年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的常州大学来说,他们的本科生、研究生确实具有直接推动产业转型的能力。为此,企业如何在薪金、发展环境等方面提高吸引人才的能力;毕业生如何放下身价从基层干起,用实力赢得提升和发展,成为本次招聘会上双方“小九九”碰撞的焦点,也是常州大学与苏南本地企业进行深度对接、深入探讨的主题。(葛金华 杜明育)
中国江苏网文章网址:http://news.jschina.com.cn/focus/201101/t6053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