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常州大学食堂师傅
在常州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平凡普通的人,他们早出晚归,在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里为广大师生提供可口的饭菜。即便是在寒假里,就餐学生人数已经大大减少,可这些可敬的厨师们还在坚守岗位。请听包海霞和常州台记者裴玲的报道:
上午十点,记者来到常州大学日夜餐厅时,主厨潘加车师傅正在忙碌中。站在那烟雾弥漫的空间里,不一会儿记者的眼睛开始有些不舒服。见状,潘师傅笑着说,一年四季的厨房在“烹饪”每个厨师,并且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起初会觉得枯燥和无聊,“一开始拿那个锅都拿不起来,现在习惯了感觉无所谓。”就是这种从无怨言的坚持,使得潘师傅从打杂工快速成长为掌勺厨,“就靠自己努力呗,自己上网看看,搜索一些菜什么的慢慢学。 记:我们学生吃得好吃得满意你就高兴了是吧?
潘:是这样的,经常去看看本上面写的什么。
记:我们有一个评价的本子?
潘:有,什么菜不好了,有时会写。
记:那有夸你们的呢?
潘:有的写窗口服务态度比较好啊,或者是今天的肉放得多。”
十一点半到饭点了,大学生们开始三三两两地向食堂走来。家在新疆的大学生张舜尧今年寒假选择了留校,在常州一家培训机构做兼职。下午没有课的时候,他就赶回学校吃饭。“主要还以学校用餐为主,所以用餐问题不用担心。”
肖年华师傅来到常州大学食堂也已经六七年了,因为年纪相仿,和大学生们很谈得来,吃饭时间还会聊聊家常。他觉得能为同龄人提供好的服务很满足,“我们现在炒菜的速度和质量还是可以的,学生一过来,我们就保证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吃到美味的佳肴。记:要工作到晚上十点啊?九点半。学生蛮忙的,大冬天出去吃饭不容易,能保证学生能吃到热菜,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休息,就不用跑到外面去了。晚上饿了吃的也有。记:这样你们下班时间就拖后了。这也没什么,拖后了待遇也会跟上的。”
当记者问及潘师傅和他的同事们空闲时间如何打发时,他们害羞地表示,非常向往大学的生活,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空闲时间他们会去篮球场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在球场上享受书生意气。(编辑 包海霞)
常州电台记者采访日夜餐厅潘加车师傅
常州电台记者采访日夜餐厅肖年华师傅
常州电台记者采访用餐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