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试水教授治学 让大学真正“学”起来
随着“去行政化”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常州大学通过建立专业负责人制,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现实路径。如今,常大已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中施行专业负责人制度,这在江苏省还是首家。请听包海霞和常州台记者裴玲采制的今日关注:
通过个人自主申报、学院考核推荐、公开答辩竞聘、专家评审等程序,常州大学选拔出62位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副教授以上教师成为专业负责人,聘期为4年。为了使他们轻装上阵,学校规定减免部分工作量,并会依据专业内涵提升幅度给予一定额度的业绩奖励。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李宪峰教授:“起码有一点,给我们充足的时间,比如说我们每一个学年,院里给我们减了大概60个课时,学校给我们减了80个课时,这样就是140个课时。给我们减负了以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调研,去了解学生现在需要什么,或者某一个学科的薄弱点是什么。实际最后我们是来穿鞋子。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来穿鞋子的,只有我们穿脚上的才最有发言权,舒服不舒服。”李宪峰还说,这回的改革让他吃惊的是,真正做到了放权。校方明确规定他们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享有主导权。
刘苏文就是李宪峰口中“打破非博士不能引进”的杠杠而挖过来的人才。这位美女硕士在上海工作了4年多,如今承担着很重要的教学任务。“我以前有四五年的工作经验。其实我们专业比较特殊,本身实践性比较强,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像有些课比如说工程预决算啊还有一些像装饰材料与构造啊,你一定要有经验以后再来给学生讲会好一点。”
据了解,常州大学在已有专项投入的基础上,每年还给每个专业下拨配套的专业建设调研经费10万元,由各专业负责人决定款项具体用途。大家都表示,“有了专款,专业成长就有了空间!”
守土有责继而全情投入。专业负责人制充分调动了专业负责人的积极性,从招生到就业,从用人到科研,他们都亲力亲为。安全工程专业负责人邵辉教授每到招生季,都会亲自到金坛、溧阳、盐城、南通等地去宣传专业特色,去“抢夺”优秀生源。另外,他们团队负责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还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邵辉:“我们常州大学实行专业负责人以来对我们专业建设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在我们全省也是一个首创。我们专业负责人就有专门的时间去考虑对这个专业的发展规划,对专业今后的实施包括我们学生入学和就业等都有时间去思考,在这方面去下工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专业负责人们有了“用武之地”后,当然是毫不犹豫地施展“十八般武艺”。油气储运专业负责人赵会军教授把目光放在优秀师资短缺上,提出要“外引优秀博士加盟,内培青年教师成长”。他手把手地指导自己的两个“徒弟”,虽说牺牲了很多休息日,但他觉得很值!材料与高分子工程专业负责人王标兵教授则从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角度规划专业建设方向,将力争把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向广大本科生开放更多的科研平台。
专业负责人制度在常州大学酝酿、试行两年了。按照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教授的说法:守住这份“心灵契约”,已经给常大教学工作带来了无穷动力。据介绍,常州大学现在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安全工程等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制药工程、会计学等7个江苏省特色专业,这些都离不开专业负责人的努力。常大教务处处长席海涛:“我们专业负责人明文规定没有担任任何领导职务,就是从教授治学,以及学校的教育为中心的角度构建的一个政策,为我们学校的上层次上水平提供了比较好的保证。” (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