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常州晚报学周刊就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感受采访我校袁能老师

郑雨露 文 包海霞 摄 常州晚报 A12 学周刊 2013.8.2发布时间:2013-09-14

 

从40后到90后:回味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又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投递的高峰期,这两天,我市每天都有300多封大学录取通知书被送到“准大学生”们的手上。从1952年首次全国统考到1977年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再到如今阵容庞大的高考大军,录取通知书也从一封薄薄的挂号信变成了一个满满的包裹。那些录取通知书,或精美,或简约,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虽有不同的包装,却带给考生们相同的震撼。那一刻的感受,那一时的画面,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

  本周,记者找到了从40后到90后六代常州大学生,听他们讲述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感受吧。

  40后

  姓名:曹志兰

  考取学校:南京工学院

  “保送上大学,平静中带点喜悦”

  家住西瀛里社区的曹志兰,今年已经74岁了。

  说起当年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曹女士的记忆还挺清晰。“1958年我参加高考,但当年我是保送进的大学,之前就知道自己能上大学,只是还不知道被哪所大学录取,所以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还算平静,看到自己被南京工学院录取,挺高兴的。”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她并没有如想象中那么兴奋。“当时我们生活在上海,周围也有人考上大学,所以也就没那么兴奋了。家里姐妹三个人,我是老大,要做好榜样。”进入大学后,曹志兰选择了食品系,“当时大学要读5年,出来就是本科文凭。现在看看,好像那时候上大学的是挺少的,当时真不觉得有什么。”

  50后

  姓名:袁能

  考取学校: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一张通知书,改变现状,改变命运”

  回忆起当初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袁能显得十分激动。“当时已经在补习了,准备第二年再参加高考,没想到那时通知书就送来了,特别惊喜。”看到通知书是从本科院校发来的,他就更高兴了,“当时,有相当一批像我这样文化知识底子很薄的青年学子,靠两个月时间的恶补,考上了大学。我们那所中学,第一年有50多人参加高考,只有3个人考上本科,其中两个就是我和我哥。为此,妈妈还被评为‘光荣母亲’,那是非常让人羡慕的。”

  袁能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考生。1977年10月下旬,他们从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大家觉得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热情高涨。据他回忆,当时他们那个年龄段的青年基本上都报考了。“高考的场面非常壮观,高考初选考试时把镇上中小学的教室都用做考场还不够,很多人在镇上开会看戏的大礼堂里进行考试。”

  许多人都说,恢复高考后的七七级大学生是多少多少届中选出来的,怎么怎么有才华。袁能说,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明白,由于经历了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他们中不少人与现在的中学生比,只能算是半路出家。但是,他们这届大学生奋发的学习激情、刻苦学习的态度以及对知识追求的执著肯定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的。“与现在的考生比,我们没有,也好像不需要选择,有大学上是无尚的惊喜和荣耀。大家都坚信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改变现状,改变命运。”

  60后

  姓名:赵文

  考取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知书到手后一夜没睡着”

  1966年出生的赵文,现在是一位经理。1985年的那个夏天,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回忆起那段经历,赵文觉得现在想来也很平常。“当时通知书时寄到邮局,妈妈帮我到邮局去拿的,妈妈特别高兴,但我拿到通知书的心情却是很复杂的。”他说,虽然当时他被第一志愿录取,但周围的人都说西安太远,还是就近读书比较好,所以当时他特别纠结。

  不过,喜悦的心情还是占了大部分。那个时候,全国的各所高校还不分本一本二,更没有本三院校,一般都只分为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当时就是一所重点大学,被重点大学录取了当然值得高兴,更何况是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

  “那晚是一夜没睡。”赵文说,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是可以改变一生的,有了这块敲门砖,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70后

  姓名:张浩

  考取学校:苏州大学

  “看股票选专业,哪个上涨选哪个”

  1997年的时候,哪个行业的股票集体看涨?“那时候就看着通信行业的股票涨得多,我就想上通信专业。”那年张浩参加高考,本着“先选专业后看学校”的原则,他填报了苏州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最后他也如愿以偿。

  高中就读于省常中的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就比其他“准大学生”淡定得多。“省中考上大学的何止我一个,当时填苏大是‘保’大于‘冲’,所以也没有很惊喜。”张浩说,1997年填志愿的时候,还是先填志愿后出分数,那时各行各业都在加速发展,选什么专业是个大难题,无奈之下只能跟着股票行情走了。

  现在,张浩的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做的工作也算是“老本行”,“其实,那时候的一张录取通知书还是挺珍贵的,毕竟一张纸就改变了你的一生。”

  80后

  姓名:杨滢涵

  考取学校:西安音乐学院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通知书”

  虽说已经毕业了好几年,但说起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第一反应,杨滢涵还是记忆犹新,“我的录取通知书怎么是蓝色的,其他人都是大红色的,有的还有一束鲜花。”

  到手的蓝色录取通知书,虽然另类了一点,但也是她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周围同学考江苏省内学校的比较多,都挺早就拿到了通知书,只有我一直没拿到。”她说,当时还很无厘头地安慰自己,西安路途遥远,肯定要比省内的慢,慢个十天半个月的不是个事儿,但最后居然等了近两个月才拿到。“还真怕自己是被学校遗忘了的那个”。

  说到录取通知书,杨滢涵便想起了自己作为艺术生的“辛酸史”。当年艺术生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多,但竞争也 还是十分激烈的。她说:“绝大多数艺术生都是考美术,像我这样考音乐的不多,常州相关的师资力量还不是很强,所以我每个礼拜都要赶到南京去上课。”

  可惜的是,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她,现在从事的工作与音乐教育关系不大,“现在想来,我要是做老师的话,应该也会是一个好老师的。不过既然选择了现在的人生道路,没理由不认真地走啊。”

  90后

  姓名:耿赟

  录取学校:华东政法大学

  “小惊喜与小失望同在”

  耿赟,现在是华东政法大学的大一学生,想起一年前拿录取通知书时的感受,她说:“又有小惊喜,又有小失望。”

  “华东政法大学是我的第二志愿,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投档分出来的时候简直‘崩溃’,差了1分,结果却阴差阳错地被华东政法的新闻专业录取了。”小失望在于没被第一志愿的学校录取,小惊喜在于最后录取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新闻专业。

  她回忆着录取通知书拿到手时的画面,一脸的满足。“好歹知道自己有大学上了。”在耿赟的思维里,一直以为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薄薄的一个信封,没想到拿到手时,是满满的一大包,里面有录取通知书、新生指南、报道须知、银行卡等好多东西。“最让我满足的就是那张银行卡,人生中的第一张银行卡。”

  录取通知书刚拿到手,耿赟就开始在新生群里联络小伙伴了,还真让她把其他三个室友都找到了。“有时候就是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她说。   (文/郑雨露 摄/包海霞)

常州晚报原文地址: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wb/html/2013-08/02/content_662004.htm  (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