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常州晚报:8名大学生攻克化学生产工艺难题

包海霞 毛翠娥 常州晚报 A14 学周刊·校园 2013.10.25发布时间:2013-10-25

 

 

常大首次问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赛特等奖

8名大学生攻克化学生产工艺难题 

目前,校方以1000万转让费将技术转让给一化工企业

  本报讯 一则新闻报道,敦促一帮大学生“攻克”化学生产工艺难题。23日,记者从常州大学获悉,在17日落幕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选送的作品《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生产工艺》首次问鼎特等奖,实现了常州高校在此项赛事上特等奖零的突破。

  据了解,“挑战杯”自1989年创办至今,每两年一届,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堪称大学生科技创新“奥赛”。

  本届比赛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经过省级初赛、全国复赛,共有440所高校的1135件作品进入全国决赛,其中特等奖34件,常州大学首次上榜。此外,该校选送的另两件作品,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8名学生整日“泡”实验室,“捣腾”出硝基胍生产的新装置、新工艺

  硝基胍,在国防上用于火箭、导弹的固体推进剂和弹头装药,在民用上作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医药和农药的中间体。

  常大之所以推出《硝基胍的连续生产工艺》这个项目,源于一则新闻报道。2012年2月,河北一家用传统工艺生产硝基胍的化工厂发生爆炸,伤亡严重。

  这则消息触动了常大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们,他们考虑在硝基胍生产中能否使用一种全新的工艺,既提高安全性能,又降低污染。

  彼时,学校正在为“挑战杯”准备选题,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大三男生何兆斌领衔的8人学生团队一拍即合:就做这个选题。

  持续一年的准备期内,这8人在实验室一“泡”就是六七个小时,寒暑假也全部“贡献”出来。其间辛苦不言而喻。

  今夏酷暑难耐,实验室内由于通风橱的存在,空调几乎成了摆设。何兆斌曾用温度计量过,室外40℃,室内42℃。危险类实验还得“全副武装”,实验服、防护罩、防护镜一个不能少,一天下来,身上的衣服能拧出盐巴来。

  意外也有。一次在滴浓硫酸时,反应容器内温度骤升,好在指导老师反应迅速,一把将学生拽离,拉下防爆窗,有惊无险。

  长期接触浓硫酸,学生们的衣服、鞋子上经常被腐蚀出一个个洞。“这倒不要紧,最担心硫酸溅到脸上,那就要毁容了……”王莉是团队中3名女生中的一位,女孩爱美的天性让她至今有点后怕,但不后悔。      

  上千次实验换来硕果:学生们研制出了硝基胍的微通道反应器,并设计了相应的工艺路线。

  新工艺一旦投产,经济效益至少增加30%,校方以1000万将技术转让给某化工厂

  何兆斌介绍,硝基胍传统生产方式中的一个反应釜,体积达上万升,相当于三四层楼那么高,而他们的新装置,体积不到1个立方,却能实现年产2000吨的目标。“打个通俗的比方,传统的反应釜相当于第一代计算机,我们的装置则是进化到‘笔记本’大小。”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跃补充说。

  张跃说,该装置突破了传统工艺的局限性,既能进行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废水、废渣、废气这“三废”排放量可降低80%。

  目前,校方已为该项目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

  张跃表示,该工艺一旦投产,经济效益至少增加30%。

  浙江、常州一些化工企业听闻消息,纷纷前往常大,商谈技术转让事宜。目前,校方与金坛某化工厂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转让费1000万元。(包海霞 毛翠娥)

常州晚报原文地址: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wb/html/2013-10/25/content_683873.htm (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