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今日头条:产教融合如何实现同频共振?60所高校集聚常州分享最新实践经验

过国忠 科技日报 2020.9.25发布时间:2020-09-3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推动产教融合,从国家层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去年,国务院在颁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中,明确提出“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那么,产教融合如何实现同频共振,有力推进产业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925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的2020创新生态:校企协同育人论坛暨2019“校企合作双百计划”授牌仪式上,来自国内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60所高校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围绕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研讨,分享了最新的实践经验,并集中发布了常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一批典型案例。

产业变革倒逼育人机制和模式创新

  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看来,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育人,这是一个国际性命题。纵观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形式,可谓各具特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企业教学”、美国的“学工交替式”、英国的“三明治式”、加拿大的“合作教育”等。

  专家认为,这些都是各国在校企协同育人上通过不断实践所摸索出的不同模式。我国在产教融合上,应该在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与实际需求,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全新的模式。

  “当前,以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不仅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思想、方法、人才培养范式创新,以及高校的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布局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命题。”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二级调研员蔡华说。

  记者了解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在蔡华眼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将有效推动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目标的贯通对接,这是顺应高等教育时代发展需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

  “在顶层设计上,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方向、一类概念和一种机制。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科教大省、开发大省、文化大省最有条件,也最有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从国家对江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来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产教融合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更加重视系统化设计,更加重视从产业侧推动,更加重视制度支持和机制保障,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持续发展、迈向新阶段。”丁晓昌说。

  “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举措,高位推进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已从职业教育向下延展到基础教育、横向扩展至高等教育领域,已从单纯的教育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时代,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常州大学副校长徐守坤说。

先行先试探索协同育人新路

  “江苏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拥有167所各类高校,有着厚实的教育基础和人才基础。尤其是近年来,始终着眼于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先行先试探索协同育人新路。”蔡华说。

  2018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一大批适应和引领江苏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人民生活等‘六个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汇集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左右,全省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体系初步形成,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院校、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提高。”蔡华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苏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先行区和实践区,各类办学主体都积极自觉落实中央要求,围绕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产业变革对卓越创新人才的需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跨界整合的能力,创出“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内外资源创条件”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高校普遍利用江苏经济发达、企业资源丰富等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提高专业对地方的融合度、贡献度和认可度。其中,在中国高教学会前期举办的校企合作‘双百计划’遴选中,江苏不少高校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多元模式,产生了一批典型案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丁晓昌说。

打破校企间的“围墙”共建产业学院

  蔡华告诉记者,江苏全力打破校企间的“围墙”共同育人。今年,江苏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15所高校的产业学院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旨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常州大学应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而生,为服务地方发展而兴,肩负起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任,是一所具有产教融合基因的高校。我们一路走来,从基因产生到特色生成,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40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产教融合’越紧密,学校事业发展越迅猛,对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也越有力。”徐守坤说。

  记者了解到,常州大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三个学科,已成功进入世界学科评价指标ESI全球排名的前1%,学校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40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6个、校企联盟396个。2016年,学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领域最高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尤其进入新时代,常州大学把握地方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期,革新理念,乘势而上,破解难题,打通壁垒,主动对接地方核心产业集群,着力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通过校地合作“同频共振”,打造产业协同发展 “命运共同体”。

  常州大学教务处处长薛冰介绍,2017年,常州大学与常州市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以及慧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四方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双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资深工程师以及国内外一流学府、研究机构的名师教授专家授课讲学,引入了包括慕课课程、直播课程、云中沙箱实训实践平台等多种教学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培养实用型、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为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力大数据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常州大学还与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深圳固高科技、常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并正在积极筹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医工产业学院。这些新的办学理念和新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全国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鲜活的成熟的可复制的经验。

  今日头条:产教融合如何实现同频共振?60所高校集聚常州分享最新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