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我校朱卫国教授团队解密高效率荧光材料发光机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吴秀刚/文 黄经纬 王莉/摄发布时间:2021-09-30

近日,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卫国教授团队与台湾大学周必泰教授、台湾海洋大学光电所洪文谊教授合作,成功解密了多重共振效应诱导—热激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发光机制,该研究成果将推动高效荧光发光材料的蓬勃发展,对未来的显示科技产生重大影响。


多重共振效应诱导热激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由于具有近100%发光效率和高色纯度优点,近年来,比传统热激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他金属配合物磷光材料更受青睐。然而,一些多重共振效应诱导热激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其分子在光致激发时具有很强的荧光,但并没有延迟荧光的迹象,而这一类发光材料一旦掺杂在合适的主体材料中,却又能表现出显著的延迟荧光现象,延迟荧光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重要机制,它可以经由热激活后捕获三重态得到延迟荧光,借此达成100% 发光量子效率。MR-TADF分子凭借主客体混合,产生完全不同的光物理现象,困扰了国际相关研究者多年,也因此阻碍了相关OLED 的进展。


联合团队首先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MR-TADF分子,系统地与经典的MR-TADF发光材料做深入对比研究,分别利用光致及电致激发时间解析光谱法及步进式扫描傅立叶变换瞬态吸收光谱法,在混合共蒸镀的有机发光层中,发现了主体-客体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借此产生了瞬态电荷转移中间体。这种中间体能为客体荧光分子的单重态及三重态“搭桥”,提升单重态至三重态的系间穿越及反系间穿越的速率,“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延迟荧光。利用图1卡通图示,他们清楚地阐释了凭借主客体电荷转移中间体的形成,让分子可以加快系间及反系间穿越的速率,达到热激活化延迟荧光的产生。在保证光色纯度不变的同时,达到高效利用暗态(即三重态)激子。这一崭新的机制,未来可以让OLED科研工作者重新审视一些单重态和三重态的能隙(DEST)小,足以被热激活,但本身却没有延迟荧光性质的高效荧光材料,有望解决并实现OLED高效蓝光材料。

图1:MR-TADF的发光机理示意图


研究成果全文《主—客体间相互作用增强MR-TADF发光》于9月28日发表于《自然光电》,文章第一作者是刚刚毕业留校工作的常州大学青年教师吴秀刚博士和台湾大学硕士研究生苏柏穅,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该文章第一通讯单位,朱卫国、周必泰和洪文谊为通讯作者。这是朱卫国教授团队近两年来在发光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通讯员/蔡震宇 任涛 审核/吕琳华 陈智栋)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1-00870-3


朱卫国团队师生对研究成果展开讨论

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吴秀刚博士在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