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自然指数统计出炉,去年9月至今年8月我校化学方向的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产出,我校共发表高水平基础研究论文66篇,位列全球高校第119位,内地高校第53位,省内高校第6位,这些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产出表明了我校化学相关课题组的研究特色鲜明、创新成果丰硕。
史一安教授课题组在富有挑战性的不饱和烃的功能化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进展。他们以甲酸及其衍生物替代有毒 CO气体为羰基源,通过配体调控,在烯烃氢羧化反应中的区域选择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团队受邀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影响因子60.615) 发表综述性文章,概述了烯烃的不对称氢羰基化反应领域研究进展。此外,他们围绕广泛存在于医药、农药、材料及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各种功能有机分子的C-N 键构建方法,以二叔丁基二氮环丙酮及其类似物为氮源,通过对环钯中间体的捕捉,实现了一系列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高效构建。未来,团队将继续围绕C-N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所开发的反应应用于各种活性分子的合成中。
朱卫国教授课题组针对国际新型平板显示和有机太阳能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开展了新型光电子材料的研究,在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MR-TADF)、近红外磷光、非对称小分子/齐聚物受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团队提出了MR-TADF 发光新机制,发明了绿色共混溶剂策略,实现了高效窄光谱带发光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高效能量转化,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相关成果,并形成了一批专利与技术。未来,团队将继续聚焦有机高分子发光与光伏工程材料展开研究,争取在新材料、新机制、新工艺取得新的突破,推动我国平板显示和有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江涛教授课题组致力于有机合成新方法研究,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转化领域取得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2014年起至今已在自然指数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包括了金属卡宾介导的酰基重排去芳构化反应,高对映选择性合成了多种类型手性季碳中心化合物,为多杂原子氮杂环化合物高选择性官能团化提供了新途径;在金属卡宾介导的轴手性化合物的构建研究,实现了包括C-C轴手性以及C-N, N-N轴手性等化合物的高效构建,为轴手性化合物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手段。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绿色不对称催化,特别是在药物和先导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技术上开展深入探索和卡宾化学与高选择性催化C-H活化相结合,实现基本有机原料对复杂烷烃和芳烃的直接高效转化。
孙建伟教授和黄海教授课题组围绕药物(包括生物药)分子及其关键合成中间体的快速高效合成开展新策略探索,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包括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合成、新型药物分子的构建、手性催化剂的创制等,系统实现了张力环的多样性开环反应,为噁唑啉、二氢喹啉、δ-羟基酯衍生物、手性氧杂环和手性香豆满等潜在药物骨架分子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同时通过有机小分子催化实现了“拥挤”骨架多芳基甲烷的手性合成,为具有特殊球形结构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增添了创新活力。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Communications,Organic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团队未来将继续助力生物医药战略性领域发展,着力关键性不对称催化技术开发。
陈海群教授课题组聚焦于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催化能源转换和存储方面存在的选择性差、活性低以及稳定性差等难题,着力开展单原子催化剂配位环境和尖晶石型催化剂表界面调控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阐明了载体对单原子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影响机制,揭示了缺陷浓度对尖晶石型催化剂电催化水分解性能的影响规律。成果发表于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Green Chemistry,Nano Research等国际顶级期刊,其中多篇论文先后入选ESI全球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团队未来将继续围绕单原子催化剂和尖晶石型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电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并应用于柔性储能器件的开发,推动我国电催化能源转换和存储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孔泳教授课题组主要致力于纳米材料在电化学手性识别和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应用研究。他们采用电化学聚合法、静电自组装法、氢键自组装法等方法构建了一系列新型纳米手性传感界面,依据不同的识别机理(包括分子印迹原理、超分子作用机理)对对映异构体进行了电化学及电化学发光选择性识别,极大地扩宽了纳米材料在识别手性对映体领域的应用范围,在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他们还采用双缺陷工艺,制备了富含氧空位的钼掺杂钴酸镍并作为电极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材料扩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电解质的接触面,降低了电解质扩散阻力,缩短了电荷转移的扩散路径,显著提升了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Organic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未来,团队将继续围绕纳米材料电化学开展研究,并应用于手性分子识别和储能器件的开发。(通讯员/任涛 审核/张屹 编辑/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