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学校11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

产学研合作处 魏安琪/文 新闻中心 庄媛/摄 发布时间:2023-04-26

4月23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常州组织召开了由常州大学牵头承担的“7.5万吨/年碳氯化法生产无水三氯化铝绿色技术及产业化”"高性能芳香族聚电解质离子交换膜材料设计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红霉素菌渣生物脱抗及质能回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11项科技成果鉴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权威专家共21人担任鉴定委员会专家。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海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处处长段永鸿、装备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王翊民、科技项目处处长赵明出席会议。产学研合作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部门负责人、项目组负责人及合作企业代表参加会议,段永鸿主持会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现场


会上,陈海群介绍了常州大学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对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常州大学发展的各位院士、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他指出,科技成果鉴定对我校开展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希望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助推提升我校科研成果质量。

陈海群致辞

段永鸿主持会议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成果汇报,专家组通过质询和讨论,同意11项成果通过鉴定,并认为多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成果鉴定会现场(第一组)

科技成果鉴定会现场(第二组)

科技成果鉴定会现场(第三组)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跃教授团队的"7.5万吨/年碳氯化法生产无水三氯化铝绿色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首次提出了无水三氯化铝产品的绿色低碳合成新方法,以氧化铝碳氯化法替代现行的铝锭氯化法,解决了传统铝锭法生产中反应时间长、副反应多及粉末容易包覆等问题,实现了铝氧粉态进料、氯气输送、浆态氯化、三氯化铝精制和结晶、成品包装和尾气净化等全过程连续一体化,具有能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等优点,提高了产品收率和质量。与传统铝锭法相比,物耗成本降低了34.4%,综合能耗下降了64.64%。该成果在江苏多伦化工有限公司实现了成果转化,建成了规模达7.5万吨/年的国内外首套连续碳氯化法无水三氯化铝产品生产装置,填补了国内外该技术装置的空白,占国内需求总量的1/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称意教授团队的"高性能芳香族聚电解质离子交换膜材料设计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聚电解质离子交换膜材料领域开展了系列探索性研究工作,提出了芳香族聚合物离子交换膜材料协同设计改性理念,创制了系列含高密集柔性侧链离子簇结构聚电解质膜材料,通过柔性侧链和骨架结构之间的“刚柔结合”有效提高了离子基团的运动交换能力和聚集度,降低了离子基团与骨架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磺化聚芳砜电解质膜材料的质子传导率和耐氧化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了芳香族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材料的氢氧根离子传导率、耐碱稳定性和电池性能。获多件授权发明专利。


城乡矿山研究院任建军教授团队的"红霉素菌渣生物脱抗及质能回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针对红霉素菌渣脱抗过程中能耗高、脱抗不彻底等难题,提出红霉素菌渣菌酶脱抗的理论框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该团队建立了以抗生素降解为特色的菌种资源库,并使用AI预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挖掘出多个潜在的具有红霉素降解功能的新酶,建立了温和条件下红霉素菌渣酶法靶向脱抗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了红霉素菌渣资源化利用系列技术,将菌渣转化为高价值平台化合物、生物有机肥等产品,实现了脱抗菌渣的绿色、安全、高效的资源化利用。该技术可消除抗生素菌渣处置不当带来的公共健康风险和资源浪费,对保障国家医药产业链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通讯员/周雪 审核/宋国强 编辑/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