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江苏教育报》报道我校机器人产业学院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培养创新型紧缺人才

王琼 盛熠 包海霞 江苏教育报二版头条 2023.7.12发布时间:2023-07-12

7月12日,《江苏教育报》二版头条以“瞄准产业‘靶心’培养紧缺人才”为题,报道我校机器人产业学院办学成果,文章从“瞄准产业‘靶心’培养紧缺人才”“‘项目制’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双师型’师资为成长护航”等方面阐述了我校机器人产业学院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瞄准现代产业“靶心”,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培养创新型紧缺人才,形成了以“项目制”培养为核心优势的产教融合教学生态。全文如下:


这个夏天,对于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2019级本科毕业生王泽垚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经过激烈竞争,他入职位居“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前列的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常州大学与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市政府三方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形成“政校企合作共同体”,瞄准现代产业“靶心”,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培养创新型紧缺人才。“机器人产业学院注重为学生‘赋能’,让他们具备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能在实战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常州大学校长徐守坤说。王泽垚就是该培养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跨界课堂”满足多样化需求


“我们的定位是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一流工程师、设计师,让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机器人产业学院院长徐淑玲介绍说,该学院在明晰的育人方向和办学定位指引下,以“政校企合作共同体”为载体,以“跨界课堂”为重要抓手,引导学生“不仅在课程学习上实现‘跨界’,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也可‘跨界’”。


记者了解到,机器人产业学院按照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重构课程内容,打造与产业链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注重“在校教育”。“学院支持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课,我利用这个机会学习过近10个学院的不同课程,收获很大。”机器人产业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如龙说。


与此同时,该学院新建近2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现学生校内校外、校企之间“跨界”学习。“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徐淑玲说。


大三时,机器人产业学院2018级学生顾昶进入常州同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习。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模式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毕业时,他接到了心仪企业抛来的“橄榄枝”。


“项目制”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机器人产业学院采用“项目制”学习法,即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实现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该学院副院长储开斌说,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一方式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多学科融合能力及观察和剖析问题能力等优势明显。“理论+能力”形成的硬实力和在“协作+沟通”中提升的软实力相互支撑,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竞争力。“实践表明,有过‘项目制’学习经历的学生,比同龄人表现得更优秀。”


以“智能循迹小车”制造为例,小车的制造需要融合机械、电子、自动化及计算机等多种专业知识,整个项目结题时,机械硬件设计、3D打印、电路安装调试、程序编写等日常教学中极难弄懂的知识,学生已“内化于心”。除了基础项目,机器人产业学院还为学生设置大量来源于企业真实工程场景的综合项目。


记者了解到,遴选项目的基本标准是既能与智能制造现代产业的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如此,学生一边学习、参加产业项目开发,一边寻找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项目,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在产教融合教学生态中,学生们纷纷把创业作为人生选择,尚凌虹就是其中的代表。2020年进入机器人产业学院学习后,他第一次接触到“智慧家庭烧烤炉”项目,在不断打磨中,他一步步坚定了自己的创业梦想。目前,他的创业项目已获天使轮融资。“学院的培养模式让我在机械、电气、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实现‘跨界’,综合能力得以有力提升,加上学院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我的创业梦想一步步接近现实。”对未来,尚凌虹充满信心。


“双师型”师资为成长护航


2019年7月,常州大学发布《关于印发常州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五个文件的通知》,提出实施教师分类评价,破除“五唯”职称评聘制度,激活了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一池春水”。同时,机器人产业学院探索试行高层次人才不唯专利、论文数量评价制度,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项目实操能力和项目指导能力。


正是在这样背景下,陈炳伟从一名企业高级工程师转身为机器人产业学院教师。“按照以往的招聘标准,陈老师的论文成果数量难以达到要求。”储开斌说,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力引进和培养“既能进课堂,又能搞技术研发”知行合一、育训皆能的“双师型”教师。陈炳伟不负所望,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历,指导多个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起重机创意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目前,学院聘请了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实践课程,并与校内教师、企业高管和各领域专家共同组成‘导师团’,切实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有力保障。”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表示,未来,机器人产业学院将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常州新兴产业发展,为建设 “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常大力量。


原文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7720564.html (编辑/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