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来校讲学

周有光文学院 赵雅婷文/摄发布时间:2023-07-17

7月11日下午,周有光文学院在立言楼334会议室举办“苔岑雅集·周有光文化大讲堂”第二十五讲。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泳超教授应邀为师生作“太湖流域民间文艺资源收集整理与研究漫谈”专题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及中文系各教研室教师、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白龙还乡”团队学生代表30余人参加讲座。


陈泳超立足“仪式文艺”的核心概念,以文献与田野间的平衡与对读为切入点,结合常熟白茆山歌的典例分享了仪式文本及其活动的发现历程,强调文献和田野的彼此互释与交流。他详细阐述了太湖流域民间文艺资源研究的调查对象与价值,指出太湖流域历来有着丰富多样的仪式活动,并有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与之伴生,对这些凝聚着民众生活和审美历史的丰富资源,具有开展整体性调查研究的必要性。他还结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历程从边界、选题、方法和创新等方面分享了经验。他认为,从文化一体化的角度界定“太湖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本体、文学、区域社会史、政策应用的多学科研究路径,是当代研究应有的视野和取径。最后,他归纳阐释了“仪式文艺”的本质内涵与价值。在自由交流环节,他就师生提出的原始资料的转述与传播、方言俗语的采录与书写、网络田野的调查方法、田野的伦理边界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讲座结束后,陈泳超与相关老师就周有光文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指导。(通讯员/张燕红 审核/焦洁庆 编辑/庄媛)

陈泳超简介:

陈泳超,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民间信仰和民俗学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先后出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尧舜传说研究》《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等数十种论著,先后在《北京大学学报》《民族文学研究》《民俗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