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我校承办《社会学研究》2025年度论坛

政管院 钱志远/文 宁丽婷/摄发布时间:2025-04-29

4月19日,《社会学研究》2025年度论坛在常州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杨典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原副院长、《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培林,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出席论坛并致辞。 


李培林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社会学研究需要承担起新的使命,要关注重大社会变迁,坚守学术本位,深化理论反思,避免知识生产“程序化”“碎片化”“快餐化”,切实提升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直面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重构,拓展研究边界,推动方法创新,重新思考传统社会学理论框架和学科边界,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社会学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共建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发挥专业顶刊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徐守坤指出,常州大学自1978年建校以来,一直重视社会服务,现已建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形成了多维度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学校将常州爱国名人精神融入学校文化,为人才培养注入人文底蕴。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将继续支持文科建设,助力社会学研究与实践迈向更高水平,期待专家学者为学校社会学发展和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宝贵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光金主持《社会学研究》2024 年度“十大好文章”的颁奖仪式。 

在主旨发言阶段,来自国内外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的社会学”这一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常州大学特聘教授宋林飞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已进入数智化阶段,技术创新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中国业已形成战略布局、政策支撑、技术突破、人机互动与共享普惠的五要素数智社会创新生态系统,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有助于推动中国数智社会创新生态的韧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雪光指出,自19世纪以来,社会演变呈现“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两个重要趋势,从“附近”到“想象的共同体”,再到如今的“虚拟社区”,社会现实的建构机制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数智时代,互联网和虚拟社区的兴起为社会建构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教授郁建兴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社会治理的形态与模式,数字技术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向塑造的关系,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需要从技术与社会共创的视角出发,追求从单向管理到双向互动、从实体空间到虚实共生的多元共治,实现更加高效、公平、自由、透明的治理。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梁玉成认为,我们正从传统的技术社会迈向全新的高技术社会,“气态社会”这一新型社会形态正在逐渐显现,虚拟现实成为人们的主要生存空间,而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变得松散。高技术社会的气态化趋势,对传统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我们探索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云松以“数智赋能中华文明研究”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在文化测量、挖掘与传承保护方面的前沿探索,为文化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海量诗歌题材、分析职业声望百年变迁,以及构建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等创新方法,展现了数智技术在文化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4月19日下午,六位青年学者代表与《社会学研究》2024 年度“十大好文章”作者就学术生涯规划、研究选题、学术发表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三位博士研究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的困惑,如求职时如何抉择更高平台与稳定岗位,以及定量研究是否易导致兴趣与研究连贯性之间的断裂等。三位已经在高校任教的青年学者代表探讨了中英文学术发表的差异,以及如何在投稿过程中调和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关系。


4月20日上午,《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社会学研究》在推动社会学学术研究、提升期刊影响力方面的工作,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学术引领力等问题,在加强选题策划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同时,会议还就如何更好地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社会学研究》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和推进情况进行了讨论。 


在随后的中英文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编辑部分别汇报了《社会学研究》和《中国社会学学刊》办刊情况,围绕办刊方向、发展战略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与参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讨论。(通讯员/徐丽  审核/潘道广 编辑/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