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日报“常州3人谈”栏目邀请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曹琳琳博士讨论为何这一代年轻人选择负债前行 |
| 常州日报 第A06版:新闻综合 2018.12.20 发布时间: 2018-12-21 |
接连跨过“双11”和“双12”,疯狂购物后的年轻人,对着长长的账单,心情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近两年来,“贫穷”似乎已成为这一代年轻人最显著的标签。不过,寅吃卯粮才是他们最令人担忧的标签。有调查显示,目前的信用卡持卡人群以“80后”“90后”为主。而且,由于信用卡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很多人又成为了各种互联网消费贷产品的忠实客户。有人认为,负债正在毁掉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为何选择负债的方式生活?这将对他们造成怎样的影响?他们该如何选择呢?
本期三人谈嘉宾: 丁 毅 江苏慎韬律师事务所主任 曹琳琳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主持人:车玉 访谈时间:12月13日 访谈地点:江苏慎韬律师事务所
迷失:“一夜暴负”的品质生活 主持人:“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没有任何意义”“万一明天死了,起码保证今天的生活品质”……这些尽早享受品质生活的论调,已经被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认同并践行。他们无法忍受“等有了更好的工作”“等有了更多的钱”才能享福的等待。他们认为,既然赚钱的目的就是消费,那么,与其先赚钱再消费,不如先消费再赚钱慢慢还。你如何看待他们追求品质生活的方式? 曹琳琳:这些年轻人追求的品质生活,到底是内心感悟、量身定制,还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到底是力所能及、轻松应对,还是寅吃卯粮、不堪重负?有一些年轻人追求的品质、精致,只是物质的、表面的内容。这让他们觉得,只需“买买买”,就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实现人生的价值。归根到底,这些人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只能用物质填补内心的空虚。生活靠外在物质就能堆砌出品质吗?生活的价值该是什么呢?或许,有一些人可以从中领悟,慢慢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本真。可是,更多人只会因此而沉沦和迷失。年轻人有追求品质生活的自由。可是,脱离了责任的行为,不可谓自由。更何况,借来的自由终将背负着更大的限制和责任。 丁毅: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行为。一些年轻人肆意举债消费,甚至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追求着本不该属于自己的生活。其中,所谓的分期偿还、以最小的压力体验最大的幸福,不过是让使用者分解焦虑和负罪感、麻痹自我后继续挥霍。这就像在吹泡泡,毫无内涵支撑,持续膨胀下去,终将破碎。比如,我刚接到一起借贷纠纷,被告是一名刚满18周岁的“00后”,竟然为了一万元而逃债。这是我所见过最年轻的“老赖”。 有的年轻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享受过品质生活,才更会为之而不懈拼搏。可是,承受着各种贷款、分期等本不该有的债务压力,未来的生活哪有品质可言?财务不自由,如何去追逐心中向往的自由?有多少正当的努力方式可以跟上他们的物欲膨胀和财务亏空的速度呢?为了弥补冲动导致的“一夜暴负”,这些年轻人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赚钱还债上,并做着“一夜暴富”的白日梦。一旦承受不了压力,他们很容易扭曲价值观,误入歧途。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还能寄希望于年轻人继续创新、继续进步呢?因此,这根本就不是有为的拼搏,而是无谓的消耗。 主持人:这些年轻人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 曹琳琳:有人提出了“断舍离”的生活伦理价值,希望人们可以戒断购买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已有的没用的东西,割离对物质的迷恋,对不断泛滥的欲望进行节制,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这种生活风格中的人,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欲望与需求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思考什么东西才最适合现在的自己。 无奈:脆弱虚幻的社会认同 主持人:对于目前的消费状况,很多年轻人表示无奈。刚踏足社会的他们认为,要尽快地融入更好的社交圈和积累更多的人脉,只有通过包装自我的方式获得认同和实现增值。于是,他们开始化妆、整容、购置名牌着装等高额消费,最终不得不选择贷款。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这种无奈? 丁毅:在财务体系中,资产加负债是为了提升其所有者的权益,即实现增值。年轻人谋求自我增值,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是以负债的方式,通过外在物质的提升谋求身份的增值,就很不现实了。这只会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更大的自卑。人与人之间的评价,根本还是靠人品和能力。靠外在物质获得的认可,是极不可靠的评价。尤其是,本不具备购买能力的年轻人,通过透支信用包装的华而不实的外表,更属浮夸。即使因此得到了认可,也极不真实。而且,若有一天年轻人偿还不了债务,信用崩塌,这些所谓的认可极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更深的伤害。 曹琳琳:而今,商品所具有的审美和社会评价的扩展性使用价值(即商品的符号价值),几乎成为现代消费中最重要的交换价值。消费已经超出了人们对物品的占有和使用,化妆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就是最典型的极端案例。因此,“什么样的人应当穿什么样的衣服”的消费观,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自我满足和获取身份认同的重要机制。这是以物化的尺度在衡量人,也是以货币化的标准在评价人。受此影响,年轻人不得不物化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商品在包装。这不仅会让年轻人无法保持本真的心,更会让他们无法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定位。 然而,消费符号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建构,并无法反映绝对的客观评价,以商品为载体的符号建构同样无法为人们提供绝对的真实评价。这些表象性和缺乏深度的评价,为人们提供的满足感始终是相对和短暂的。因此,人们只能通过不断消费来维系原有的评价。这将是年轻人,尤其是负债消费的年轻人难以承受之痛。 丁毅:如果这种消费的符号价值代表了一种社会认同的机制,那么,它同样是一种区分的机制。尽管在消费后人们可以在一个相互认同的空间享受亲切的氛围,但是,其他人必然会遭受这个空间的冷漠,甚至歧视和排斥。更为可怕的是,消费的符号化特征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无限地放大成一种显性的标志。而且,越来越多的场景对人的评价标准是基于某些平台的信用分。这给年轻人很不好的社会评价认知,很容易让他们误以为,信用评价是靠消费堆积而成,根本就是由物质决定的。 诱惑:无良攻心的营销套路 主持人:有人质疑,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不仅“消费升级”的理念通过各类媒体广告在深深地影响年轻人,在朋友圈、抖音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介,还有各大版块的明星和“网红”在教他们如何活得精致、如何“买买买”。当年轻人有限的自控力被一点点侵蚀后,他们最终只会沦陷在空虚的物欲世界。而且,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介中,不仅有内容教他们如何花钱,还有内容指导他们如何更快更多地借钱去花,比如,“3分钟申请、5分钟放款”“我想借4万,不想还利息”等魔性的现金贷短视频广告。你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对年轻人消费行为的影响? 曹琳琳:现在的商家,最希望消费者回归童真,放下戒备,什么都不要考虑,只知道“买买买”。于是,商家按照自己的盈利意图,每天给消费者描绘精彩纷呈的故事,为消费者构建所谓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把消费者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无限放大,让他们感觉只要买了就开始了新的人生、获得了更高的人生价值。消费这件事情牵涉了太多需要自控的因素,而且,自控、自律这些特质本就是违反人的本性的内容。因此,人们很容易被诱惑,年轻人更是缺乏抵抗力。 对抗诱惑并非易事。我们应当掌握世事的规律,不应仅如器皿那样,只能被动的使用,没有主动的思考和理解。正所谓“君子不器”。我们活着不应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社会、文化)的部件,要成为不被某种“异己”的力量(如消费广告、“种草”故事)裹挟而走的人。 丁毅:吸引年轻人为时尚流行消费本没有太大问题,毕竟他们是消费时代最大的客群。可是,诱惑抵御风险能力有限的年轻人借贷消费,就隐藏了很大的问题。从命名到广告,一些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本就居心叵测。比如“花呗”“借呗”“有钱花”等等产品,这些名字的轻松语气,无一不在传达随心所欲的信息,让使用者放下戒备借贷;“我想借4万,不想还利息”等广告,更可能造成不用担责的假象,刺激人们“无脑”借贷。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信贷产品确实能够化解消费者的燃眉之急。然而,其中滋生的乱象不容忽视。尤其是一些零门槛、无抵押、无担保、极速审批、快速到账,实则暗藏畸高利率的小额“现金贷”,已饱受诟病。它们还非常乐意帮助用户拆东墙补西墙,因为,它们总有办法让你成功还钱,而且是无所不用其极。那些还不上贷款被以裸照威胁的女孩,就是年轻人饮鸩止渴的最好例证。 我们很难指望被利益驱使的信贷平台或媒介平台良心发现、放过无知无力的年轻人,只能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武器,监管和规范信用市场和广告传播。比如,我们可以参照原国家工商总局曾经规范银行信用卡相关广告内容的标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审查与核实互联网信贷产品的相关广告内容,杜绝违法违规提供信用借贷办理的内容,维护市场秩序和借贷人权益。 主持人:享受今天,对赌明天,已成为当下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对于“负债累累”的年轻人而言,困境的根源还是他们对人生价值的错估和前行道路的迷茫。活得明白,才能活出品质。在物欲纷飞的时代,年轻人需要明白,要做精致的人,首先应做精致的事,为此,要少些浮躁、多些沉淀。不过,年轻人总要经历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我们需要对他们有信心,也需要通过规范和净化他们身边的环境,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走回正途。
常州日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8-12/20/content_253624.htm 中国常州网: http://news.cz001.com.cn/2018-12/20/content_3540547.htm (编辑 包海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