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侨报:阿根廷洋劳模,让拉美看见中国 |
唐娟 南美侨报 2020.11.25 发布时间: 2020-12-02 |
一个阿根廷人在中国成了“劳模”。提起这件事,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都很骄傲。因为这个阿根廷人,正是他们学院西班牙语系的斯蒂文老师。当上“劳模”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斯蒂文说,这个荣誉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他便很开心大家称呼他“洋劳模”。当有人因为他是“劳模”而向他表示敬意时,他会用中文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斯蒂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拉关系添砖加瓦,“洋劳模”斯蒂文与中国的故事还在延续…… 除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个称号外,在中国生活了16 年的斯蒂文,还拥有一堆头衔: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在华阿根廷人协会会长、常州大学教师、常州大学拉美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州“一带一路”倡议研究院顾问。说起这些头衔,斯蒂文说,这些都是他与中国的故事。 带着一本字典,玩转半个中国 “5 岁的时候,一个中国的杂技团到阿根廷表演,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中国。”斯蒂文说那是他记忆中最早对中国留下印象的事。“大约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我发现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多了起来,那些商品包装上的方块字非常有趣。我就在想中国是个什么地方?我非常喜欢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所写的小说,有一次我读到他描写的一个关于中国长城的故事,但事实上,他从来没去过中国。他是凭着相关的历史和自己的想象去写的。这让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亲眼看看中国。” 因为想亲眼看看,1999 年,28 岁的斯蒂文只身来到了中国,“我不会中文,英文也不好。那时候互联网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就带着一本字典和一个旅游指导。”从北京的长城到上海的外滩,到桂林看山水再去广州品美食,即便语言不通,斯蒂文却玩转了半个中国。“虽然语言交流有障碍,但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真情很重要。” 这次游历,让斯蒂文对中国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回到阿根廷便开始学习中文。”斯蒂文说,中文很难,但这却激发了他想系统学习中文的想法。2004 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中文。“原本计划学习一年,但从那时至今,我再也没离开过中国。” 斯蒂文说,在系统的学习中,他觉得中文实在博大精深,他透露他学习中文的体会,“中文的重点在后面的这个‘文’字,这个‘文’就是中国的文化,学中文必须学中国的文化。每一个汉字都有历史,每个成语都有典故。一年、两年是学不完的,你看我,就学到了今天。”斯蒂文的中文说的很流利,甚至会用“要致富,先修路”这样的顺口溜。 在中国 16 年,中国各个省份大大小小的城市斯蒂文去过不少,他说:“中文,我总是说不好,但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奇。”中国的许多城市,有些他不止一次去过,可是隔几年再去,这个城市就会发展的完全认不出来。“变化太快了,就连我如今工作的常州大学都是新的。三年前,我刚来时是在常州大学科教城校区工作,如今,一个新的常州大学校区就建设完成了。”斯蒂文说,中国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是吸引他留下来的一个原因。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说起为何推荐斯蒂文当选“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颖用了这八个字来评价斯蒂文,“站在三尺讲台上当老师,他尽心尽力。为中拉之间搭建交流沟通的桥梁,他更是不遗余力。” 陈颖说:“斯蒂文和其它外教不一样,平时学院里老师的大会小会,外籍老师是可以不参加的,可是斯蒂文每次会议都会参加。”她犹记得有一次在街上偶遇斯蒂文,他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赶公交车,陈颖问他,你为何买这么多的东西,斯蒂文说,这是他给学生上课时用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区文化的差异,他买了许多国家的特产。陈颖说,因为这件事,她后来向斯蒂文的学生打听,才知道,斯蒂文为上好一节课,查资料,自费买教具是常有的事。“为了一节课都能这么用心,可见斯蒂文是真的热爱这一方三尺讲台。” 想和家人见面,只需 1 秒钟 在取得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后,2017 年,斯蒂文受聘成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专业教师。三年中,他已先后担任 15 名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导师,经他指导的学生在厄瓜多尔使馆举办的“厄瓜多尔与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西语征文大赛中荣获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因为从书中了解了长城的故事,斯蒂文第一次来中国的第一站,便是去登八达岭长城,斯蒂文说,登上长城的那一刻,他觉得梦想实现了。 “那种震撼是无论如何无法通过想象感受到的”斯蒂文说,这次经历也让他明白,如果你想了解一件事,亲眼看见是多么重要的体验。在中国 16 年,为了让更多拉美地区的人了解中国,斯蒂文成了中拉交流的使者,在中拉关系的多个领域中成为“颜值”担当。 2017 年,为推动中国与阿根廷之间的民间交流,斯蒂文在北京成立了在华阿根廷人协会,目前已有 200 多名会员;他承担常州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外联工作,与多个拉美国家使领馆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首个“一带一路中拉研究会”(简称 CESLAF)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启动签约的;同时,他还在中国拉美国际博览会、中拉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中墨贸易会议、中阿两国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等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 斯蒂文说,因为他来到了中国,在他的影响下,他的父亲也从事了中国研究的工作。如今,他的父亲阿尼巴尔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当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一带一路”。斯蒂文常与他进行微信电话,“我回家阿根廷的家需要 33 个小时的飞机。但想要和家人见面,却只需要一秒钟。” 斯蒂文说,如果不出意外,他会留在中国生活,“我已经习惯在中国生活了,我如今回到阿根廷买东西需要支付钱币,反而不习惯了。而且现在的中国,网购非常方便,我想要买的任何阿根廷的产品,都能买到。” 斯蒂文写的新书《走进一带一路》的西班牙文版 9 月份刚刚在墨西哥出版。“这本书主要介绍 ‘一带一路’与拉丁美洲的关系,以我的亲眼所见让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更加了解‘一带一路’倡议。” 斯蒂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拉关系添砖加瓦,“洋劳模”斯蒂文与中国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