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江苏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

陈宇豪 沈琰琳 江苏教育报 第A1版:要闻 2015.06.12发布时间:2015-06-15

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

    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常州大学一贯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建设体现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培育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优秀人才——
    本报记者 陈宇豪 通讯员 沈琰琳
    近日,在常州大学上演了一场工科男对民俗的浪漫告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生丁浩举办了他的“中国梦·青春志·我的大学”个人剪纸展,人们印象中呆板的工科男用精妙绝伦的剪纸表达了他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用传统艺术向大家展示的90后的青春梦!”丁浩对记者说。
    在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看来,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所在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和归宿,继承和发展区域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将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需求。
    让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走进高校课堂,是常州大学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2010年5月,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落户”常州大学图书馆,1000多平方米展厅展出了57个“非遗”项目,该馆成为常州最权威的地方“非遗”展示场馆,采用了包括文字、图片、实物、录音以及影像多方位表现形式。建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近10万人次。
    常州大学常州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胡学琦认为,将“非遗馆”建在校园内,就是为了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记忆,“文化不是强行灌输,传统文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销,学校要做的是‘开菜单’,吃什么和怎么吃,由学生说了算。”2014年6月,常州大学跻身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据了解,学校目前正规划设计“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网络虚拟展馆,充分运用3D虚拟现实等技术建设特色鲜明的网上“非遗”展示馆,为广大师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开辟新通道。
    除了把“非遗馆”建在校内,常州大学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工入职教育序列,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常州文化系列讲座,聘请文化专家授课,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在学校开展的“传承家训家规,培育文明风尚”主题活动中,该校汉语言121班学生俞悦晒出了自己的家训:“心乃一身之主,心不修则身不正,身不正则万事无成,故修心之义大矣。”俞悦告诉记者:“心是人之本,心正才能身正,心正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良好心态。”在她看来,家规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同样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的特点,常州大学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一批批90后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浦玉忠认为,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就是“氛围不够”,要将传统文化之历史经典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需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老道理”与立德树人“新途径”的有机融合。
    为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常州大学还以名人先贤精神为引领,让学生在成长、成才、成人过程中明白“信仰”的价值。为此,学校将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紧密结合,以“常州三杰”命名校园道路,组建以常州名人命名的“华罗庚学院”“史良法学院”“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建立“太雷学社”,并将命名“秋白班”。
    以研究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特聘国务院中国国学中心顾问、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教授为名誉院长,重点围绕乡邦文献整理、举办常州学派国际论坛、举办国学培训、推进国学进社区等开展工作,并面向常州大学学生及市民开设国学方面的公益讲座,将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之中,提高师生的国学修养和生活品位。
    “对中国文化资源重组以及对中国文化基因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是大学教育不应推辞的文化使命。”常州大学副校长芮国强表示,学校将本着创新教育品牌、加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精神,为校园文化提升品质润泽滋养,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不断造血生津。
江苏教育报原文地址:http://epaper.jsenews.cn/shtml/jsjyb/20150612/24643.shtml (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