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江苏教育报: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苏参赛成绩再攀新高 创新创业已成我省高校学生“必修课”

宁志成 江苏教育报 A1 要闻 2015.12.4发布时间:2015-12-07

 

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苏参赛成绩再攀新高

创新创业已成我省高校学生“必修课”

本报讯(记者宁志成) 1120日,有“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之称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广州落幕。在本届“挑战杯”中,我省高校参赛成绩再攀新高,总成绩位列全国第一。其中,南京理工大学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捧“挑战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8所高校捧回“优胜杯”。在江苏高校参加决赛的96件作品中,9件获特等奖、33件获一等奖、41件获二等奖、13件获三等奖。

在本届“挑战杯”中,最终以总分450分和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一同捧杯的南京理工大学无疑是我省高校中的“明星”,他们独揽3项特等奖,包括盲人地铁出行辅助信息系统、低成本立方体纳卫星、SCscope——基于智能计算成像的三维定量相位显微镜等。记者注意到,在获奖项目中,很多理工科类高大上的理论研究,都融合进了接地气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获得特等奖最佳演说奖“盲人地铁出行辅助信息系统”的第一作者吕天泽说,该系统实现了从盲人进地铁站乘车,到下车出站全程语音提示的路径引导。“系统原理是在站内盲道提示砖上安置无源电子标签,利用射频识别读取提示点位置信息,再通过蓝牙将数据传至移动终端,由APP程序根据接收位置判断当前出行方向、路径,进而通过语音库合成并播放导盲语音。”该校的另一项特等奖作品“智能计算成像显微镜”则突破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的瓶颈。该项目作者之一的林飞告诉记者,SCscope不依赖于任何机械扫描器件、不需要对样本进行任何染色,避免了传统显微方法对样品带来的损伤,还解决了分辨率与视场大小难以兼顾的矛盾,而且全部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进行模式切换、快速测量和实时显示,任何需要微观探测的领域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南京理工大学在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扎实举措。该校教务处主任王栋告诉记者,学校整合组建了28个教学实验中心,建有260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011年起,科研训练成为全面覆盖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2012年起每年均有多个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同时学校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新增经费主要用于实践创新教学。“在我校,学生的一个科研训练项目最高可获2万元资助,一个校级重点毕业设计题目可获1万元资助,方程式赛车竞赛项目最多一年支持近30万元。‘你创新,我买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南京工业大学同样在本届大赛中斩获特等奖,更引人注目的是,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衡媛媛的作品《热情何处释?——南京广场舞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荣获二等奖,这也是该校首次有文科作品进入全国终审决赛,实现了文科作品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新突破。据了解,近年来,该校校团委着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将备战“挑战杯”的过程由短期集中强化,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长期培养转变,从课题寻找到立项资助、成果检验、提升完善、产品转化等各个环节,都配合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陆续推出“火花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意作品竞赛、“创之梦”大学生三创作品巡礼等面向全体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活动,显著提升了学生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立项的数量和质量。

常州大学在本届“挑战杯”中也收获颇丰,总分较上届增加100分。“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能够获奖的原因。”该校指导教师彭伟向记者坦言,“与我们学校几乎是‘零距离’的常州科教城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留创园、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入驻海归创客企业189家,这成为了我们课题调研的‘富矿’。同时,学校近年来施行的‘跟进式’培养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做课题时学校在各方面对我们提供‘跟进式’服务,这让我们拥有了强有力的后盾。”记者了解到,常州大学施行的“跟进式”培养模式,已成为青年学生成长的“快车道”。学校已建成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验室并统一整合挂牌,打破学院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创新创业实验室采用“创新创业基金+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作模式,实现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跟进指导和协同创新,积极培育和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从创新发明到创业成果的递进。

江苏教育报原文地址:http://epaper.jsenews.cn/shtml/jsjyb/20151204/25927.shtml (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