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闻网

学习强国:常州大学,浸润中国红,激扬创新力,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

杨曌 刘博 学习强国 2020.11.30发布时间:2020-12-01

  打造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其中,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常州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目前全校共有3222名硕士研究生,63名博士研究生,98名留学研究生。该校研究生工作围绕“浸润中国红,激扬创新力”主题,重点推动两项工程——思想引领工程和研究生创新培养工程,取得了亮眼成绩。

学生宿舍建起“红色阵地”,“研习舍”引领新风尚

  “我老家在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今年年底就要通高铁了!”在常州大学研究生宿舍626室里,传来热烈的讨论声。该校药学院 医学院(筹)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2019级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叶思远,正与小伙伴围坐在一起分享家乡变化。原来,这是学院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进行的主题党日活动之一,在座的8名同学中,既有党员也有入党积极分子。

  在药学院 医学院(筹),像626这样的宿舍还有5个,它们统称“研习舍”。一年前,研究生党员们自发组织了红色“研习舍”,“研习舍”创新开展了加强理论学习的“红色晚自习”、分享学习体会的“宿舍分红日”、增进党员联系的“宿舍牵红线”、彰显先锋作用的“红云战疫”等特色活动,在加强党员自身教育的同时,也全面辐射着研究生群体。“平时晚上和周末,我们在宿舍就能开展党员活动。”叶思远说。

  截至目前,“研习舍”已组织开展相关活动10余场,引领300余人次参加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并先后发展了3名预备党员,阵地育人功能得到初步彰显。

  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一系列举措,将红色文化有机嵌入到研究生教育实践中。该校石油化工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常州市天宁区舣舟亭社区党总支开展共建实践活动,史良法学院研究生党员法治课堂走进常州中小学……

“2+2+3”,创新人才培养多维发力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020届硕士研究生刘雅莉,目前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从本科到研究生,刘雅莉在常大度过了七年时光,成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见证人。

  在校期间,刘雅莉连续四年参加石油类品牌赛事“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从三等奖到一等奖,她说,这得益于学院“校内教师核心指导组+企业导师指导”的双指导模式。“学院为我们建立了专业的教师辅导团队,带领我们从书本中走出来。”学院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石油钻采及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依托,为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开发了免费使用的软硬件实验平台。在此背景下,刘雅莉的研究课题通过“省立——校助——学院资助”三级资助体系,申请完成了省级创新项目,并参加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这种三级资助体系,使得像刘雅莉这样的学生有更多的资源与能力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提升他们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双指导”+“双平台”+“三级资助体系”,这种“2+2+3”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院取得可喜成绩。据初步统计,2016-2020年,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7项,省部级奖项25项。

  同样在常州大学度过七年的,还有该校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2018级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师诚承。这位创新达人,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师诚承说:“正是导师们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学术精神,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浸润“中国红”,激扬创新力,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

  据悉,在思想引领工程上,常州大学建立了党建示范、价值引领、导师垂范的师德培育体系,打造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的教学育人机制。学校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以韦忠良、包伯成、孔泳为代表的师德模范;在创新培养工程上,学校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创新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柳铭介绍:“通过科学设置培养方案,我们确定了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了多层次知识结构和学术交流,形成了一大批服务于行业产业需求的产教、科教合作项目。”多年来,该校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获评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全国赛事中屡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