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准常大人
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
校友校董
一网通办
通知公告
常大主页
新闻网
新闻首页
常大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常大
电子校报
新媒常大
EN
准常大人
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
校友校董
一网通办
通知公告
常大主页
新闻网
常大捷报
首页
首页
常大捷报
常大捷报
05-17
2023
我校在紫金奖·第四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中获“最佳展陈奖”“最佳展品奖”“最佳组织奖”
5月12日上午,“紫金奖·第四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缨,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建,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孙维杰,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海燕出席活动。我校获评本届设计展“最佳展陈奖”三等奖,“最佳展品奖”优秀奖2项,常州大学荣获最佳组织奖。据悉,紫金奖·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是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意盛事,自2019年举办了三届,为全国富有创意、热爱设计、充满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互鉴的平台。本届设计展以“创意,让青春更美好”为主题,以“沐水而生·美在当下”为年度关键词。由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九大美院领衔,近200所高校参展,顶级评审专家加盟,8大设计门类,超33000件展品,汇聚了众多创意作品。我校第三次参加该项赛事,共选送研究生、本科生427件作品参展,组织500余名师生到场观展。选送的作品涵盖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设计等多个类别,全面展示我校学子对艺术创作表达的积极探索与尝试。优秀奖获得者、我校21级研究生张洁表示,通过参展让我深深感受到身边
05-15
2023
2023年5月ESI最新排名数据公布
5月11日,科睿唯安集团发布了最新一期ESI数据(统计时间节点为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数据显示,我校共发表ESI论文8832篇,累计被引用次数为116495次,全球排名第1593位,位列全球排名前1.89‰,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148位,江苏省内高校排名第21位。本期统计区间内,我校共发表高被引论文88篇,热点论文11篇。高被引论文发表数量贡献突出的三个学院为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25篇、石油化工学院25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2篇。我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三个学科中,化学学科共发表ESI论文3242篇,累计被引用次数为48115次,全球排名第422位,位列前2.43‰,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77位,江苏省内高校排名第13位;材料科学学科共发表ESI论文2167篇,累计被引用次数为29774次,全球排名第461位,位列前3.68‰,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101位,江苏省内高校排名第16位;工程学学科共发表ESI论文1272篇,累计被引用次数为15102次,位列全球第765位,位列前3.51‰,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128位,江苏省内高校排名第19位。我校未进入ESI全球排名
05-12
2023
《江苏教育报》头版以“点亮学生的高光舞台”为题报道我校坚持“五艺育人”教育理念,探索构建“艺术+思政”立体育人新模式
5月12日,《江苏教育报》头版以《点亮学生的高光舞台》为题,从“践行‘五艺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模式”“聚焦‘红色文化’特色,担当育人使命”“毕业即就业,点亮学生人生舞台”等方面报道我校高度重视艺术学科建设,坚持“以文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以戏育人、以影视育人”的“五艺育人”教育理念,探索构建“艺术+思政”立体育人新模式,迈出艺术育人新步伐,不断点亮学生的人生高光舞台。全文如下:“觅渡,觅渡,觅一条光明之路。通往理想的坦途,为觅渡,何惧艰难险阻,为正义,不惜粉身碎骨。”这是小歌剧《觅渡》中的经典台词,该歌剧由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师生共同创作并主演。近日,该歌剧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名单,该项目的全国立项率仅5.3%。近年来,常州大学高度重视艺术学科建设,坚持“以文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以戏育人、以影视育人”的“五艺育人”教育理念,探索构建“艺术+思政”立体育人新模式,迈出艺术育人新步伐,不断点亮学生的人生高光舞台。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说:“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高端艺术人才,更要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得到全面发展。”践行“五艺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模式话剧《家》是常州大
05-08
2023
我校文科新增两个省级研究机构
近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别公布了新增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和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认定结果,我校申报的“红色文化研究院”被认定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培育研究基地”被认定为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这是我校文科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在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再次展现了我校文科建设发展的常大体系、常大现象和常大实力。由首席专家朱成山牵头的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积极打造红库、红馆、红刊、红联、红社、红基、红书、红培、红课、红剧等常大“十红”特色平台,牵头成立“全国馆校合作联盟”,与全国44家革命场馆共建红色文化践行基地,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牵头组织常州市83家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联盟,为国家有关部门、省、市提供各种决策咨询报告60多份,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学术论文发表100多篇。由首席专家陆华良牵头的江苏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培育研究基地,围绕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领域在《中国管理科学》《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决策咨询报告多次被
05-08
2023
2023年3月ESI最新排名数据公布
3月9日,科睿唯安集团发布了最新一期ESI数据(统计时间节点为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数据显示,我校共发表ESI论文8759篇,累计被引用次数为117628次,全球排名第1672位,位列全球排名前1.95‰,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149位,江苏省内高校排名第21位。本期统计区间内,我校共发表高被引论文82篇,热点论文5篇。高被引论文发表数量贡献突出的三个学院为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23篇、石油化工学院2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2篇。我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三个学科中,化学学科共发表ESI论文3267篇,累计被引用次数为49805次,全球排名第449位,位列前2.57‰,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74位,江苏省内高校排名第11位;材料科学学科共发表ESI论文2148篇,累计被引用次数为30365次,全球排名第466位,位列前3.70‰,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97位,江苏省内高校排名第16位;工程学学科共发表ESI论文1211篇,累计被引用次数为14399次,位列全球第801位,位列前3.66‰,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129位,江苏省内高校排名第19位。我校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05-06
2023
我校朱成山教授受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聘任相关专家学者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通知(苏政发〔2023〕36号),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朱成山教授被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我校教师首次受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主要组织馆员开展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围绕文化建设深入研究、建言献策,在存史资政、文化建设、统战联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馆员要求拥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较高的艺术成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大的社会影响与较高的知名度。据悉,此次共有贺云翱、叶兆言、徐小跃、胡阿祥等31位专家学者受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通讯员/蔡芙蓉 审核/潘道广 编辑/孙悦)
05-05
2023
2023年最新自然指数统计出炉
近日,自然出版集团更新了2023年的自然指数统计(统计时间节点为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1月30日)。本期数据显示,在自然出版集团全球选定的82种期刊中,我校发表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76篇,研究领域涉化学、物理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方向。按照分数式计量数计算,我校在本期发布的总分值为39.89,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329位。其中,我校在化学领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成绩突出,共发表论文63篇,总分值为36.46,占我校全学科总分值的91.4%,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138位,在全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61位,在江苏省内高校中排名第6位。我校教师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共涉及16种自然指数期刊,其中贡献度排名前5位的期刊分别是Organic Letters(分值为12.96,占比32.49%)、Chemical Communications(分值为7.5,占比18.80%)、Inorganic Chemistry(分值为7.22,占比18.10%)、Analytical Chemistry(分值为2,占比5.01%)、Macromolecules(分值为1.85,占比4.64%)。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
04-30
2023
常大“红院”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 智库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4月24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正式发文【苏宣通〔2023〕19 号】,批准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以下简称“常大红院”)等11家单位为2023年新增设立的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26日,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为“常大红院”一项研究成果亲笔批示,成为这一省级重点培育智库获批后的首个重要成果。“常大红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打造了“常大十红”特色为亮点的平台,为申报省级重点培育智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括牵头成立200多所高校和革命纪念馆的“全国馆校合作联盟”,共同推进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校地合作、馆校合作、校校合作的新模式,与全国44家革命场馆共建红色文化践行基地,聘请全国44位馆长为客座教授,促成高校与革命纪念馆之间的跨界合作共享共赢;建立存有全国31个省(市)2600多家场馆资料的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制作《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讲座》特色视频课程,牵头组织常州市83家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联盟,原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30种(46种)伟大精神展》等,创设行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为获国家有关部门、省、市提供各种决策咨询报告60多份,在《光明日报》《红
04-28
2023
我校2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遴选结果》(苏教高函〔2023〕2号),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个专业获批立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是江苏省教育厅引导高校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大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国家一流本科和“卓工2.0”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需求,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通讯员/庄佳 审核/薛冰 编辑/孙悦)
04-27
2023
我校1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
近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教学司函〔2023〕6号),我校12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就业实习基地项目8项、人力资源提升项目2项、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1项、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项目1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教育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校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等认真撰写申报书,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积极参加供需对接,最终与9家单位达成合作,申报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2项,并全部获批立项。本次项目的获批为学校人才培育、师资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对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起着关键作用。接下来,学校将强化获批项目的过程管理,确保合作项目落实、落细、落地。我校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常大人才”。
04-26
2023
我校荣获江苏省2022年度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奖”
4月26日上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会议通报了江苏省2022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表彰了考核优秀的单位、地区和高校。我校荣获2022年度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奖”,是本科一类17所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这也是我校继位列2019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后再获表彰。校党委书记陈群在南京主会场参加会议并上台领奖。2022年,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直接指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对标争先,实干笃行,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效。持续夯实党建引领强阵地,戮力同心构筑新格局。学校以强化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基层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深入实施卓越党委、特色支部培育创建工作,入选教育部“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省级“标杆院系”培育
04-26
2023
学校11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
4月23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常州组织召开了由常州大学牵头承担的“抽油机系统三位一体节能降耗技术”“高乳化含油污水高效处理新技术”“7.5万吨/年碳氯化法生产无水三氯化铝绿色技术及产业化”等11项科技成果鉴定会。会议邀请到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中国工程院陈勇院士、中国工程院刘合院士、中国科学院朱美芳院士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权威专家共21人担任鉴定委员会专家。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海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处处长段永鸿、装备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王翊民、科技项目处处长赵明出席会议。产学研合作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部门负责人、项目组负责人及合作企业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段永鸿主持。会上,陈海群介绍了常州大学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对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常州大学发展的各位院士、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他指出,科技成果鉴对我校开展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希望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有效提升我校科研成果质量,并预祝成果鉴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成果汇报,专家组通过质询和讨论,同意11项成果通过鉴定,其
04-24
2023
我校华罗庚学院2019级电子大类3班团支部喜获2022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近日,共青团中央表彰一批全国“两红两优”先进典型,我校华罗庚学院2019级电子大类3班团支部荣获2022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据悉,全国“两红两优”评选是共青团中央授予基层团组织的最高荣誉,这是我校基层团组织首次获此殊荣。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华罗庚学院电子大类2019级3班团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团支部自身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该团支部现有共青团员24人,其中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2人,团干部5人,曾荣获2021-2022学年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江苏省“千优活力团支部”、常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累计获得国家级、校级及社会奖学金42人次,覆盖率95%以上,斩获“互联网+”“创青春”竞赛国家级铜奖、“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39项,人数达60余人次,团支部成员创新创业事迹被科技日报、人民网等主流权威媒体报道。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是上级团组织对我校共青团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学校各级团组织及广大团员青年的鞭策和鼓励。今后,学校共青团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团结带领
每页
13
记录
总共
922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0
/
71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