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准常大人
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
校友校董
一网通办
通知公告
常大主页
新闻网
新闻首页
常大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常大
电子校报
新媒常大
EN
准常大人
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
校友校董
一网通办
通知公告
常大主页
新闻网
常大捷报
首页
首页
常大捷报
常大捷报
09-10
2020
我校荣获"2019-2020年度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近期,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开展2019-2020年度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常州大学荣获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 汤建华、崔爱军、周永生、李剑分别获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个人先进奖项。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广大实验室工作者参与到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践活动中,重点关注危险化学品安全和危险废物专项整治,有效保障实验室安全稳定发展。
09-09
2020
创业带动就业 青春迎接挑战——我校在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再获佳绩
9月5日,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在淮阴工学院落下帷幕。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星莺等领导出席大赛闭幕式。经过激烈角逐,我校共获得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2项,有4件参赛作品成功入围国赛,学校再次捧得优胜杯。经过大赛书面评审和线上答辩等环节,我校药学院、医学院(筹)和商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金色蜀姜》, 石油化工学院、食品学院《江苏碧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怀德学院《匠者之心,青年使命—镜头下的文化商业助力》斩获金奖;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动态结构光三维形貌采集分析系统》、《源源不断—水电一体综合保障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突破常硅—节能环保光固化硅基离型剂倡导者》分获银奖;石油工程学院《大有智慧—油井故障智能诊断专家》,环境安全与工程学院和药学院、医学院(筹)《常新空净—您的室内空气管家》,药学院、医学院(筹)和商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桃梨满天下,惠农千万家》分获铜奖。本届竞赛期间,校党委高度重视大赛备战工作,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戴国洪多次慰问参赛师生,参加线上模拟答辩并给予指导。校团委统一部署,组织了赛事改革研判、校级初赛复赛决赛、专家一对一指导、仿真模拟答辩
09-04
2020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卓然·风凯杯”第11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在我校开赛
8月28至30日,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卓然·风凯杯”第11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决赛在我校成功举办。“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6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本届赛事由我校承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化学工业出版社、江苏省绿色过程装备重点实验室、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常州大学能源化工装备研究院协办,由上海卓然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风凯换热器制造(常州)有限公司冠名,无锡金龙石化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无锡能以信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中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大明重工有限公司赞助。本届大赛以“过程装备的创新设计及实践”为主题,自2019年10月开始,得到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共收到来自全国86所高校的721件参赛作品。经过各参赛高校校赛选拔,73所高校的380个团队提交了参赛作品。大赛组委会组织了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领域近三十位资深专家组成了初赛评审专家组,对全部参赛作品进行匿名通讯评审,共评选出获奖作品202项,其中41项优秀作品参加了全国总决赛,角逐本届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由于疫情影
09-03
2020
我校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新突破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重庆大学隆重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参赛项目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取得了我校参赛历史上首个一等奖,实现了新的突破。校团委于4月分启动了本届赛事的项目遴选、培育工作,各学院广泛动员,广大学生踊跃参与,经过校级初赛、复赛、全国网评、终审决赛等环节,石油工程学院陶磊老师指导的参赛项目《油茶皂甙绿色减排型纯生物发泡剂提取研究及应用》荣获全国一等奖;石油工程学院陈海飞、蒋绿林老师指导的参赛项目《“多能耦合,节能除霜”——一种PVT太阳能-空气源相变储能复合热泵供暖系统》荣获全国二等奖;石油工程学院陈海飞、孙运兰指导的参赛项目《“光能家居,绿色生活”一种集光、热、电耦合的节能小屋》荣获全国三等奖。据悉,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自2008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该项赛事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唯一由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抓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纳入《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排行榜的30项全国顶级赛事之一,已经成为全国高校能源动力领域最具影
08-27
2020
我校在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佳绩
8日24日,由江苏省教育厅联合江苏省委统战部等13个部门共同举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承办的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下帷幕。经过前期校赛、省级复赛、省级决赛的激烈角逐,我校共获得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报送项目《欧炬标材—国内领先可激光标记材料供应商》,商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报送项目《超级鲤盒—Z世代购物方式引导者》,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报送项目《常诺环保:国内领先的冷却塔白雾治理专家》获得一等奖,曹峥、李兴尧、张琳等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常州大学荣获高教主赛道“优秀组织奖”。学校高度重视“互联网+”参赛工作,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等部门在今年3月份就启动校赛工作,各学院广泛动员,广大学生踊跃参与,本届大赛全校共有515个项目成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和人数较往年有较大提升。经过校赛选拔,共有16个项目入围省级复赛,最终8个项目晋级省级决赛。学校先后组织了政策解读、选题指导、校内选拔(含网评、现场赛、训练营)、赛前打磨、路演训练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30余场次,不断完善和提升参赛作品质量。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省赛决赛分组
08-25
2020
我校教师在全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
7月22-23日,由省总工会、人社厅、教育厅、团省委主办,省教育科技工会承办的第三届全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五届全国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省50多所本科院校的139名选手参赛。比赛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及思想政治课专项五个组别。每位选手总成绩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我校选派石油化工学院吴敏娴和外国语学院颜榴红两位老师参与角逐并分别获得工科组和文科组二等奖。据悉,本次比赛以锤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着力点,以“上好一门课”为竞赛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切磋交流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现代教学方法的舞台。为做好我校选手的选拔推荐工作,校工会、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部门根据竞赛要求,组织了参赛选手的推荐工作。左一颜榴红老师,右一吴敏娴老师
08-13
2020
我校再获“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8月9日-10日,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教专家工作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遇、使命与挑战研讨会在江苏大学召开。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副校长赵玉涛,江苏省外国专家局局长杨小平,江苏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贺兴初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讲话,全省各高校及会员单位的外专工作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共百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回顾并总结了2019年江苏省外专工作和引才引智成果,并表彰了在外国专家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院校,我校荣获2019年“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潘娜获“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我校进一步规范外专外教聘用流程、不断提升外专外教管理和服务水平。今年上半年,精准做好外籍教师疫情期间管理服务工作,为暂时无法返校的外教制定预备方案,采用在线授课等方式,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今后,学校将在高端外专引智、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内外协同,稳步推进,打造亮点。
08-11
2020
光明日报深度报道我校产业学院:打破校企间的“围墙”
8月11日,光明日报以打破校企间的“围墙”为题,从“共同体”化解跨学科育人困境、“共创思维”夯实跨学科育人基础、“项目制”真正实现“做中学”三个方面报道我校产业学院的办学情况。即将迈入大四,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软件171班的薛宇豪十分淡定,手握4个阿里云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加上三年来项目实战锻炼的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从“校园人”迅速切换到“企业人”,实现无缝对接。“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在企业工作1年的工程师所具备的实践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表示,常州大学坚持“化工+”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重点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联合行业领军型企业,聚焦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深度引入产业资源,建设产业学院,培养面向新兴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共同体”化解跨学科育人困境2017年,常州大学与常州市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以及慧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四方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这是江苏省本科高校首个大数据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特色在于共建共管、共融共享,我们称之为政校企合作共同体。”常州大学校长蒋军成表示,产业学院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跨学科、
08-03
2020
我校休闲体育专业在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专业等级评比中位列省内高校第1位
近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教授主持的《2020中国大学评价》大学排行榜公布,常州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位列全国高校第150位,较去年提升6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在武书连排行榜中专业综合评价连续三年被评为A等,2020年又在全国51所院校专业评比中又获得A+级,排名全国高校第3位,位列省内高校第1位。常州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近5年排名情况汇总表序号年度排名专业等级全国开设学校数120165B+22220173A30320183A39420194A45520203A+51
07-29
2020
我校成功举办第九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7月23-26日,2020年第九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江苏赛区预选赛在我校成功举行。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化学化工学科教指委、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研究会、江苏省高等学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全省性学科竞赛,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本届竞赛由我校承办。来自全省25所高校的221个团队报名参赛,175个团队成功提交作品。25日上午,大赛开幕式在常州大厅技术转移研究院路演大厅举行。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秘书长陈立来,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化学化工学科教指委委员、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钟秦,江苏省高等学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秘书长、江苏省化学化工高校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江苏大学朱卫华,江南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院长东为富,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吴国光,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东区组委会委员、常州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处长马江权,常州大学教务处处长薛冰,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党政领导,各参赛高校推荐的评委代表和常州大学参赛学生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由于疫情影响,本次开幕
07-25
2020
常州大学作为共建单位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名单,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25家单位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常州大学作为江苏省科技厅推荐的、与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共同申报该基地的单位,依托全省唯一一家“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将承担获批基地的教学体系建设、智库建设、标准研究、线上教学平台运行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工作。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是2018年在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支持下,依托常州大学成立的,旨在围绕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实际需要,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政策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工作,打造全省专业化、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试验田”,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家技术转移专业研究院。成立以来,研究院通过面向新技术、新服务、新平台,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的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创建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强化技术转移研究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在学历学位教育的基础上,启动了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了高素质、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下
07-23
2020
新华日报整版图文报道我校办学成就:用初心擦亮教育底色 勇担当打响“常大品牌” 交汇点同步报道
42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常州大学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分别在无锡、常州两地应运而生。这所以服务国家改革开放重大项目和地方石化产业发展为初心的本科院校,扬帆起航。沐浴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以及江苏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春风,伴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常州大学逐渐从草创时的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胸怀责任 追梦奋进 常州大学始建于1978年,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在4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常州大学始终秉持“责任”校训,逐步形成了“勇担责任 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设有23个学院,7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构建了本硕博多层次培养体系。目前,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类别。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8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
07-07
2020
蒋必彪教授课题组在支化聚合物高效节能与规模化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蒋必彪教授课题组在支化聚合物高效节能和规模化合成方法研究中,创造性地以可聚合叔胺为支化单体,与过氧化物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室温乳液聚合成合成高分子量的支化聚合物,丰富了支化聚合物制备方法。该方法适应单体广泛,聚合反应条件简单,单体转化率高,生产能耗和生产成本低廉,为支化聚合物的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研究成果近日获得美国国家专利局授权(United State Patent, US 10,611,860 B2):乳液聚合室温制备支化聚合物(Preparing Branched Polymer Via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文艳博士为专利第一发明人。这也是该课题组在其第一个美国专利(United States Patent,US 9,181,374 B2):一种制备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Process for Preparing Branched Polymer)基础上对支化聚合物高效节能和规模化合成方法的新突破。目前,课题组在该研究领域已拥有2项授权
每页
13
记录
总共
972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32
/
75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