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准常大人
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
校友校董
一网通办
通知公告
常大主页
新闻网
新闻首页
常大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常大
电子校报
新媒常大
EN
准常大人
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
校友校董
一网通办
通知公告
常大主页
新闻网
导航
新闻首页
常大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常大
电子校报
新媒常大
EN
快速链接
准常大人
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
校友校董
一网通办
通知公告
常大主页
常大主页
媒体常大
首页
新闻首页
媒体常大
媒体常大
09-06
2024
中国教育报:江苏: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头活水”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江苏拥有172所高校,其中16所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理应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发挥“龙头”作用。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联动贯通,持续强化高质量人才供给、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效率成果转化,一批优秀高校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贡献成果、提供智慧,有力支撑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顶天立地”打造国之重器太阳表面的大气层自转有什么规律?今年6月,南京大学“羲和号”团队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此次团队利用卫星采集到的多谱线、全日面、高精度的观测数据,对太阳大气层自转规律有了较为精确的认识。”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博士生饶世豪介绍说。“羲和号”2021年发射升空,至今仍在轨稳定运行,相关观测数据由南京大学太阳科学数据中心向全球开放共享。站在时代前沿,为打造国之重器、国之利器,近年来江苏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理论原创性研究,取得一批关键性技术突破,科研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真真正
09-04
2024
常州电视台:深化校企合作 推动产教融合
常州新闻(社会写真):https://sharekcz.cztv.tv/video?id=146220(编辑:盛熠)
09-01
2024
扬子晚报:常州大学深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常州大学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聚焦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群众、民族团结实践等主题,重点打造常州新质生产力研学、克拉玛依“研究生产学研”等特色实践活动,组建60余支校级重点团队,组织动员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众人拾遗“文化服务团队开展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讲好常州非遗故事”为主题的非遗知识宣讲,到社区、街道、福利院,开设“浅识非遗技艺”主题的儿童手工课程;“常爱·无碍”无障碍建设督导团联合常州市残联,前往常州市多个公共场所进行走访考察,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无障碍环境的持续优化;“常大小青马”理论宣讲团构建“双融双育”宣讲育人体系,依托“常大十红”特色平台,奔赴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向日葵”乡村振兴队组织百余名手绘志愿者,在武进区嘉泽镇等地开展乡村美育教育和手绘乡村志愿服务。常州大学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
09-01
2024
交汇点新闻:常州大学材料学院开展“慧眼观新陇, 盛世青年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暑期,为聚焦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常州大学材料学院组建“赴陇发展成就观察团”,由院党委副书记亲自带队赴甘肃开展“慧眼观新陇, 盛世青年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以历史悠久的甘肃省兰州市为社会大课堂,通过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等形式,从文化、经济和民生三个角度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一、慧眼观新陇“文化”之薪感悟红色文化,汲取精神力量: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遗址、“百年青春路·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党的青年运动历史展中,观察团探寻红色革命光辉的印记,感受陇原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砥砺奋进、建功立业的青春画卷。追寻历史古迹,坚持民族团结: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存记忆的瑰丽殿堂,甘肃省博物馆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观察团在这里进一步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意义。体味传统之韵,传承民族智慧:观察团拜访了掐丝珐琅传承人李海明,近距离学习掐丝、着色等流程,观赏成品画的细节与色彩,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拜
09-01
2024
现代+:常州大学:“慧眼观新陇, 盛世青年说”实践活动收官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常州大学材料学院组建的“赴陇发展成就观察团”,由院党委副书记亲自带队赴甘肃开展“慧眼观新陇, 盛世青年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以历史悠久的甘肃省兰州市为社会大课堂,通过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等形式,从文化、经济和民生三个角度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遗址、“百年青春路·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党的青年运动历史展中,观察团探寻红色革命光辉的印记,感受陇原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砥砺奋进、建功立业的青春画卷,感悟红色文化,汲取精神力量。观察团拜访了掐丝珐琅传承人李海明,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拜访了黄河石雕工艺美术大师侯晓平,感受到了作品中展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拜访了刻葫芦三大家族中的陈家—陈兵女士,感受到了那层层雕琢方寸之间蕴含乾坤万物的神奇。师生们走进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摇篮”的兰州石化公司的展览馆,一张张斑驳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老物件,承载着集团深沉的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文化气息,记录了兰化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的辉煌历程。当一件件“国之重器”亮相于虚拟仿真模型演示和智慧大屏前,成员们更是被现代科技的魅力深深吸
08-29
2024
新华社:我国科研人员新成果提升机器人“情商”
如何让机器人拥有更高的“情商”?近日,河海大学刘小峰教授团队提出人形机器人生成表情的新算法,相关成果由机器人领域知名国际学术期刊《IEEE机器人学汇刊》发表。正值暑期,在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江苏省特种机器人实验室,刘小峰和留校学生还在研究优化机器人情感交互技术。他介绍,目前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持下,机器人已经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语言、语气蕴含的情感,还能通过语音与人类互动。但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让它们在“说话”的同时做出恰当的表情,仍面临不少挑战。“市面上不少人形机器人表情较为僵硬,这是因为大多数表情由程序预先设定,种类、风格很有限。机器人与人类互动时,不同表情的过渡也不够细腻。”刘小峰说,“比如‘喜极而泣’,它是多种复杂情感交织并动态发展的一种情绪。人形机器人通常只会先做一个‘非常开心’的表情,再做一个‘伤心难过’的表情。”“大家可能更熟悉各类‘数字人’和‘虚拟主播’,它们能够实时生成各种表情。但想要人形机器人做到这一点,还需克服电机尺寸等具体条件的约束。”论文第二作者、常州大学讲师倪蓉蓉介绍,以团队早年用过的一款人形机器人为例,其面部表皮下仅有9个微型电机,数量比人类面部的肌肉少
08-29
2024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学会能源、材料与化工学术会议指出:以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未来
8月24—25日,2024中国化工学会能源、材料与化工学术会议在常州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处于变革期,对绿色低碳的追求日益迫切。能源、化工和材料等行业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以绿色能源、化工、材料迎接可持续未来。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表示,能源、材料与化工行业是我国产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能源结构的变革和环保要求的提高,能源、材料与化工行业要加快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只有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实现更加绿色低碳和智能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技术创新在各行业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介绍了碳足迹核算工具“GIS-LCA软件平台”技术。“GIS-LCA技术可将足迹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能够识别包括碳足迹在内的足迹的空间异质性、开展足迹的空间溯源,助力我国绿色低碳的路径设计。”谢克昌表示,通过GIS-LCA技术可以测算出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环境足迹转移主要来自西北、华北地区,预示未来大规模发展现代煤化工将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策略,比如开展“北煤南运、西煤东调
08-26
2024
江苏教育报:聚力共育新时代人才“多面手”
近日,江苏省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在常州举行。聚焦“产教融合”关键词,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办学治校、教学科研实际共同探讨,为全面提升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培育适应时代需求、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凝练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产教融合赋能学科交叉“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不仅对经济发展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也对学生创新思维力、丰富想象力、科学创造力提出了空前需求。”南京大学校长助理丁爱军结合当前如火如荼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出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亟待打破。要以项目为牵引,将不同的学科专业相互联结、交叉融合,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地全面提升对具有颠覆式创新潜能人才的发掘培养力度,从而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融合性和畅通性。此次活动中,《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表述引起与会代表共鸣。大家纷纷表示,高校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风向标”,以科技发展前沿为“指南针”,以就业市场变化为“晴雨表”,动态调整优
08-26
2024
常州晚报:常州大学: 深化产教融合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
日前,由常州大学牵头组建的常州新能源储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该共同体将整合新能源储能行业优质资源,匹配行业需求和教育供给,为新能源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人才支撑。这是常州大学打破组织边界,打造实体性产教融合创新载体的生动探索。聚焦组织机制创新 谋定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方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合成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目前,常州大学建立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教融合基地、王诤微电子学院等一系列跨学科融合、校政企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牵头成立新能源储能、合成生物等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推进“产学研转创用”全链条统筹,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为核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纽带、产业引导基金为载体保障,有效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的良性循环。“学校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改革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了以‘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为核心,集管理功能、研究职能于一体的校级产教融合组织管理架构,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十百
08-26
2024
江苏教育发布(微博):#光影校园# 枝蔓横生,夏色弥深 花草树木,交织成诗 多彩校园,处处皆景 @常州大学
#光影校园#枝蔓横生,夏色弥深花草树木,交织成诗多彩校园,处处皆景@常州大学江苏教育发布(微博):https://weibo.com/3674007143/5070201081300620?wm=3333_2001from=10E8193010sourcetype=weixins_trans=2049436100_5070201081300620s_channel=4(编辑:盛熠)
08-26
2024
江苏教育发布:夏日行知录,暑期实践汇⑧
近日,常州大学“龙韵常青”志愿团队在常州举办“薪火微光聚希望,龙韵书香润童心”暑期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指导孩子们编制中国结、画脸谱、体验金坛刻纸,引领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通过“水火箭”“变色魔法水”等趣味实验,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开展消防安全和电梯应急救援演练,有效提升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急处理能力。江苏教育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ibA1l0zjfKIZKupUQAvmEw(编辑:盛熠)
08-26
2024
荔枝新闻:促进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2024中国化工学会能源材料与化工学术会议在常州召开
今天(8月24日)上午,中国化工学会能源、材料与化工学术会议在常州大学开幕。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主题为“新时代中国能源、材料与化工前沿和产业创新发展”。会议介绍了中国化工学会在助推化工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对常州大学在能源领域方面的实施举措和取得的重要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来自全国能源、材料、化工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围绕新能源电池、太阳能利用与转化、氢能与储能、化工新材料、绿色合成与催化、化工安全与环保、能源化工与装备、理论计算与表征等八个方面开展深入研讨;相关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了最新研究成果交流与展示。活动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常州大学、江苏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承办,旨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深度发展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产业界、教育界、地方政府搭建沟通平台;为全国能源、材料、化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提供学术讨论与交流的平台;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联合创新的目的。常州大学副校长晏成林说:“当前,常州大学正值全
08-22
2024
江苏教育报:常州大学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向“新”加速,向“新”而行—— 点燃科创“新引擎”,跑出发展“加速度”
前不久,由常州大学牵头组建的常州新能源储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共同体将整合新能源储能行业优质资源,匹配行业需求和教育供给,为新能源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这是常州大学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常州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向“新”加速,向“新”而行,以产教融合“常大模式”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产业办专业,支撑产业焕“新”“从专业设置、教学设计到人才培养,我们都坚持与企业‘手拉手’,与产业‘零距离’。”2017年,常州大学与常州市人民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院长徐明华介绍说,从一开始,学院就致力于构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产业能力,支撑产业焕“新”。在专业设置上,大数据学院以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集群,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两大学科,开设了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在具体实施中,整个课程体系都基于行业发展、能力需求进行反向设计。”大数据学院副院长石林介绍说,学院以课程链、项目链覆盖能力链,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新课程体系
每页
13
记录
总共
5356
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5
/
412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