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人民日报:常州大学:全面推进科学研究向高效型转变

任涛 申锋 孙悦 人民日报 2023.9.27发布时间:2023-09-28浏览次数:32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常州大学科学研究工作坚持以满足行业与区域需求为目标,以争高级别项目为抓手、出高水平成果为目标、筑高层次平台为支撑,加强关键指标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全面推进科学研究由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


夯基垒台 建成高质量科研发展“新体系”


放管结合,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扎实推进校内各项科技政策改革,推行“放管服”政策,完善科研管理文件和政策,修订并出台了《常州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常州大学科研业绩分值计算办法》《常州大学校级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常州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常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常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论文等级认定办法》《常州大学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文件,提升了科研管理水平,鼓励教师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有效保障了科研相关指标的稳步增长。


整合资源,聚焦强化文科发展态势。学校加强人文社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力文科建设,五年来,文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拓展至10个文科学院和7个文科实体研究机构,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6大学科门类。文科专任教师增加到595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社科英才、社科优青等省部级人才称号61人次,为提升我校文科科研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研究机构—艾瑞深校友会评价显示,我校在2023中国大学学术排名(人文社会科学)位列154位,在2023中国双非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排名位列59位。


敢闯能创 跑出高级别项目培育“加速度”


精准培育,确保重大科研项目有效孵化。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新型电池开发、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能源运输与安全等方面开展重大联合攻关。不断优化校院两级组织申报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全覆盖动员、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项目服务体系。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前期布局及人员协调,对申报前景较好的重点项目开展前期资助培育。开展新教师结对帮扶计划,为青年教师配备基金撰写导师,在申报中进行全流程跟踪式指导,近年高层次项目申报质量逐步提升。


双轮驱动,推进科研项目成果质量齐升。五年来,自然科学方面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8项(含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项,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其中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为学校首次获批该类项目,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为常州大学牵头首次获批。人文社科方面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团体项目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先后实现了重大项目、成果文库等类别“零”的突破,创造了江苏省高校社科界的“常大现象”,新增社科类省部级项目158项。


敢干实干 绘就高层次平台建设“新蓝图”


对接前沿,主动拓展高端科研平台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依靠专家、依托行业、依附地方,以跟进式服务为抓手,绩效考核评估为依据,积极督促各平台系统凝练发展成果。五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新增省部级平台7个。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建成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1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生物质高效炼制及高质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获批,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科研平台上零的突破,彰显了学校在生物质炼制、生物基材料、生物质能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立足特色,服务区域发展贡献常大智慧。学校围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整合各方资源,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升平台服务能力。五年来,共获批成立6个文科省部级研究基地(科研团队)。红色文化研究院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学校获批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截至2023年,学校已形成14个文科省部级研究基地(科研团队)、7个实体研究机构、36个校级科研机构协同发展的智库平台矩阵。共有15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肯定性批示或采纳,为国家和社会不断提供“常大智慧”和“常大方案”。


敢为有为 交出高水平成果亮眼“成绩单”


聚焦核心,实现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转化。构筑“发明人——团队知识产权专员——校级知识产权专员”三级管理体系。五年来,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持续增长,新增国内授权专利2517件,其中发明专利2390件、实用新型专利124件、外观设计专利3件;通过PCT、巴黎公约等途径申请美国、欧洲等重要国家专利77件,获美国等主要国家专利授权25件。截至2022年底,有效发明专利255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五年居全国高校前100位。2019年成功获批首个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江苏省生物质资源高质化利用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并于2023年高质量通过省知识产权局项目验收,获评“优秀”等次,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量质并举,凝练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五年来,在CSSCI、SSCI来源期刊等高质量刊物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20余部。发表科技类学术论文58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4300余篇,发表《Nature》子刊4篇;Nature Index排名稳居全国内地高校前100强,五年内全国最优排名为第60位。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首次实现了我校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高级别成果奖的突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1项,为我校首次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共获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一等奖1项。《法律与伦理》集刊入选2023版SCD《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刊。这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学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民日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7975818/rmh37975818


(编辑:盛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