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江苏教育报:常州大学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向“新”加速,向“新”而行—— 点燃科创“新引擎”,跑出发展“加速度”

王琼 盛熠 江苏教育报头版 2024.8.21发布时间:2024-08-22浏览次数:26

前不久,由常州大学牵头组建的常州新能源储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共同体将整合新能源储能行业优质资源,匹配行业需求和教育供给,为新能源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这是常州大学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常州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向“新”加速,向“新”而行,以产教融合“常大模式”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围绕产业办专业,

支撑产业焕“新”


“从专业设置、教学设计到人才培养,我们都坚持与企业‘手拉手’,与产业‘零距离’。”2017年,常州大学与常州市人民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院长徐明华介绍说,从一开始,学院就致力于构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产业能力,支撑产业焕“新”。


在专业设置上,大数据学院以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集群,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两大学科,开设了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


“在具体实施中,整个课程体系都基于行业发展、能力需求进行反向设计。”大数据学院副院长石林介绍说,学院以课程链、项目链覆盖能力链,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新课程体系。同时,基于阿里云、中软等行业头部企业的领先技术,利用企业海量、前沿数据资源及最新产业项目,依托校企教学团队合作开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课程,不断迭代课程内容,形成基于前沿产业技术的课程资源。


同时,大数据学院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实践,围绕“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能力”“大数据运营管理能力”等大数据专业核心能力开展实训。“项目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成为了解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产学并举,研创结合,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大数据学院党委书记陆恒说。


此外,大数据学院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联合共建“智慧石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联合实验室”“工业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机器人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加快人才培养,助力国产IT硬件、工业软件发展。


协同育人向未来,

推动人才革“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是基础。“有产业话语权,才能深度协同推进领军人才培养。”常州大学副校长晏成林介绍说,通过与常州市地方政府为代表的行政链、代表新型制造体系需求的产业链的良性互动和同步运作,该校变服务为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2018年,常州大学与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深圳固高科技、常州市政府共建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又相继成立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等。上述学院均入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产教融合理念而开展的实践创新,就是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融共享。”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介绍说,目前,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已成为学校探索共建共管、共融共享培养地方产业领军型人才的“桥头堡”。


常州大学大胆推进治理结构改革,在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成立校、政、企等多方参与的学院理事会,实施产业化平台共搭、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五共”协同育人机制。


企业工程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结对共上一门课,是常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课堂教学的日常。以大数据学院为例,学院131名专任教师具有企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占比达85%,另有70余名企业工程师参与学院的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专业学习之外,我们还能与专家交流,到企业中开展实习实训。”大数据学院2020级学生刘嘉瑶说,在学院学习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加深了对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技术和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了基础。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源头创“新”


新质生产力“新”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须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引擎。常州大学聚焦新质生产力,瞄准新技术、新领域、新模式发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江苏中安联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一体化平台研发的科技型公司。“安全管理系统看似应用场景广泛,但要打开市场突破口,还是要有针对性的行业目标和规划。”公司总经理黄涛介绍说,公司成立之初,只是一家无发明专利、无重大奖项、在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急需引入高校人才团队和领先技术。而现在,以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依托,校企双方共同研发一系列科研成果,助力公司成长为先进的智慧安全管理信息化云平台研发头部企业。


长期以来,常州大学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一批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近3年,常州大学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功完成864项专利转化,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11位,并将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重量级奖项收入囊中。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应当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表示,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常州大学将通过对产教融合发展的不断探索,答好“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常大考卷。


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478020.html


(编辑:盛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