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华网:常州大学汇聚“银发力量”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 2025.11.27发布时间:2025-11-28浏览次数:10

近年来,常州大学关工委充分发挥退休教职工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银发力量”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形成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献的良好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整合资源,建强“五老”工作队伍。学校关工委注重“五老”资源的优化与拓展,不断完善纳新机制。通过荣休纳新、备选预入、“三力吸引”等方式,实现退休教职工与关工委工作的无缝对接。同时,推行“双聘书”制度,广泛吸纳校外老专家、老教授、知名校友等加入“讲师团”,进一步丰富了关工委的智力资源。建立关工委与教学督导、老科协、民主党派等组织的工作互通机制,每年召开协商会议,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教学督导融入青年教师德育内容,老科协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民主党派人士的爱国事迹被纳入思政教育范畴,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创新驱动,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学校持续推进“一院一品”建设,将关工委品牌活动纳入年度考核并给予经费支持。法学院“弘道帮教”项目13年来帮助700多名罪错青少年回归社会,获最高检肯定;音乐学院“行走的美育”、环境学院“五色工程”、安全学院“卓安讲堂”等14个学院品牌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学校打造了“新生第一课”“老少携手、劳动最美”“环境安全进社区”“科技助农”“非遗传承”“银龄读书会”“家风讲堂”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增强专业认同。《常大名师访谈录》口述校史活动增强了校园文化浸润力,多项活动获省级媒体报道。


数字赋能,提升工作覆盖面与影响力。学校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关工委在线”小程序,设置“云课堂”“微心愿”等功能,促进老教师与学生“云端”互动。老教授牵头设立“微课题”调研项目,精准对接学生思想、学业与生活需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成效显著,“银发力量”持续发挥余热。据统计,2020年以来,参与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数量从49人增长至2024年的144人,活动次数和受众人数也稳步提升,关工委工作在全校总体布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退休教职工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王正洪夫妇捐资设立“洪叶”奖学金,累计向社会捐款近200万元;丁恒龙教授退休后宣讲350余场,被誉为“退而不休的理论宣传员”;袁能老师长期讲授校史与党课,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金牌讲师”;丁跃进教授积极参与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支教。


常州大学关工委通过系统谋划、机制创新与品牌培育,有效激发了“银发力量”的潜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华网:http://js.news.cn/20251127/d22e36a205c64ac7afa5396a118ae61c/c.html


(编辑:盛熠)